隨著居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宮頸癌成為被女性提起的高頻詞彙。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8年估計宮頸癌在全球範圍內新發病例超過57萬人,佔所有癌症死亡婦女的7.5%,每年宮頸癌造成的死亡超過31萬人。
目前治療宮頸癌的方式有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早期的宮頸癌,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
對於手術,大家總有這樣那樣的疑慮:“我還想做媽媽,可以保住子宮嗎?”“我害怕開腹手術,能做微創嗎?”“我70歲了,還能做手術嗎?”“切除子宮後,會有其他併發症嗎?”“手術後,還要放化療嗎?”……針對種種的需求與疑問,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婦科首席專家,湖南省腫瘤醫院原婦瘤一科主任陳亦樂教授為大家答疑解惑。
隨著宮頸癌越來越年輕化,很多年輕的患者需要在捍衛生命的同時也能夠保留自己的生育能力。那有沒有兩全之法呢?來看看王女士(化名)是如何抉擇的。
王女士26歲,2020年因白帶中夾帶血絲,來醫院體檢卻被告知已經確診為宮頸癌IB1期。剛得知消息時,王女士幾近崩潰。原計劃在9月份和戀愛6年的男友步入婚姻的殿堂。現在卻突然得知噩耗:不僅健康受到威脅,還有可能失去做母親的機會。慶幸的是,經過陳亦樂團隊的綜合評估,發現王女士的情況是可以做保育治療的。陳亦樂團隊以最快的速度制定方案,為王女士進行了“腹腔鏡下廣泛宮頸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雙側輸卵管系膜囊腫剝除術”。王女士術後恢復很好,隨訪時,也一直未見異常。現在王女士已經結婚,併成功分娩一足月女嬰。
陳亦樂表示,目前宮頸癌的保育治療有相對嚴格的篩選標準,分期為IA1、IA2和IB1期的宮頸鱗癌、腺癌、或腺鱗癌患者,還需要綜合分析是否有脈管癌栓,以及腫瘤直徑等多因素,是否能夠保留生育功能。術前需為患者完善全面的評估,除去腫瘤本身,還需要除去明確的不孕因素。
53歲的譚女士,絕經後同房出血,被確診為“宮頸鱗癌IB1期”。因為年紀大了,害怕恢復慢,所以一直希望有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的手術方式。這個時候,成熟的宮腹腔鏡手術成為了譚女士的最佳選擇。
陳亦樂在免舉宮條件下,為譚女士實施了 “3D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憑藉其微創技術的豐富經驗、對解剖位置的熟悉程度以及對鏡下分離技術的把控,平穩精準地完成了遊離血管、神經、淋巴結及臨近器官和組織,手術順利完成。手術第二天譚女士即恢復了排氣和正常飲食,第三天便開始下床活動。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其實宮頸癌並沒有那麼可怕。可防可治,它是目前唯一可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的癌症,也可以通過定期的宮頸癌篩查來實現早發現。即使不幸患病,也仍然有治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