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觀星辰、能閱“天書”,上海人登山頂的快樂回來了!123歲的天文臺關閉兩年後將重新開放

春天的腳步近了,在上海踏青登高,佘山是許多市民的選擇。而現在,登頂的快樂又多了幾分:經過兩年的大規模修繕,山頂的上海天文博物館即將開放了!



123歲的天文臺煥新歸來


上海佘山天文臺興建於1900年,於次年正式建成,是我國首座擁有大型光學望遠鏡的天文臺,“鎮臺之寶”是當時亞洲最大的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作為我國現代天文事業的起點之一,佘山天文臺於2004年建成常年面向公眾開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館。


上海天文臺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湯海明介紹佘山天文臺觀測成果。


提起上海天文博物館(佘山天文臺),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醒目的白色穹頂,以及穹頂下方當年遠東最大的雙筒折射望遠鏡——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這臺天文“神器”,曾經被譽為“遠東第一鏡”。它為中國早期天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觀測照片和數據,也據此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科研人才,是天文愛好者心中神聖的殿堂。



這個一百多年前從法國遠道而來的大傢伙有3噸重,實際上是兩架望遠鏡並排安裝在一個長方形的鋼管上,其中一架用於觀測,一架用於拍攝。與望遠鏡配套的是一個同樣由法國生產的、直徑達10米的鐵製大圓頂。


當時徐家彙天文臺的臺長神父蔡尚質出於對天文觀測的濃厚興趣,四處籌措資金,從法國定製了一臺大型的天文望遠鏡。由於徐家彙地區的土質過於鬆軟,最終選擇在佘山之巔為這臺巨型望遠鏡找到了“家”。在那個還在使用幹版底片拍攝的年代,天文科學家就藉助這臺望遠鏡仰望星空,拍下了月球圖片。這臺望遠鏡的“職業生涯”中曾拍下了近萬張星體照片,記錄了大量的天文事實。

佘山天文臺1901年拍攝的首張月球照片。


2021年,上海天文博物館修繕工作啟動,其中鎮館之寶百歲望遠鏡成為這次修繕的重中之重,包括望遠鏡的光學系統、傳動系統、圓頂內外表面等等,煥新手術讓百歲的望遠鏡重現光明。


上海天文臺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湯海明介紹,此次在修繕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由於缺少120年前的資料,望遠鏡的參數、機械結構等都只能重新進行現場勘測。工程師們把500多個小部件、200多個小組件,都一一勘測採集數據後再逐一修復,最後,終於讓123歲的老望遠鏡又成功恢復了觀測功能。


特製觀測椅。


如今,在科研領域,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早已不能勝任,但在科普領域卻可以大顯身手。恢復開放後,上海天文臺將適時通過開展科普活動等方式,讓公眾親身體驗“東亞第一鏡”的觀星魅力。


“天書”都已整理,布展也都升級了!


趁著大修的契機,上海天文博物館的展陳佈置也進行了升級。科普電影院已經改造好,電影也進行了更新。



佘山天文臺藏書室裡的大量書籍、期刊和文獻資料也都進行了整理和挖掘。此前,藏書室收藏著約一萬冊期刊書籍,其中1900年之前的,約2000-3000冊,佔藏書總量的四分之一。


手套、口罩、防護服……整理百年“沉書”,既要保護好書,也要保護好人


兩年前,上海佘山天文臺

閉館大修的消息

讓不少市民表達了不捨與期待


目前

上海佘山天文臺修繕的主體工程

已經結束

再完善一些參觀細節

完成驗收工作後

就可以面向公眾開放

即將重新開放的天文臺
你期待嗎?




話匣子綜合自上觀新聞、上海新聞廣播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