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週刊·藝風丨《萬里歸途》的底色

王珉

近年來,《戰狼2》《紅海行動》等撤僑題材影片在院線取得極強的票房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撤僑題材影片表達人性之思,展現國家形象,因此也獲得了國內外創作者的青睞。去年剛剛上映的撤僑題材電影《萬里歸途》,以中國外交真實撤僑事件為背景,首次聚焦中國外交官撤僑背後的故事,詮釋了中國外交官的責任與擔當,以國際視野講述中國故事。

與以往撤僑電影不同的地方是,該片主角並非身懷絕技的特種兵,而是手無寸鐵的外交人員。該片從負責撤僑任務的外交人員視角出發,講述外交官宗大偉和成朗在爆發戰亂的努米亞共和國撤僑的故事,再現一場驚心動魄的救援行動。在局勢錯綜複雜的戰亂地區,他們一度與大使館失聯,最終依靠智謀勇氣完成這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相比以往電影自帶光環的主角,該片主人公更貼近普通人,面對困難,勇於擔當,更顯真實。作為靈魂人物的主角宗大偉,從開始的謹小慎微,到後面敢於直面生死,成為觀眾最牽掛的人物。當國內妻子來電時,身處險境的宗大偉只能說:“很多事我都做不到”,道出無奈愧疚,體現了他雖身為外交人員,但面對困難也有普通人的無奈和脆弱。片末,宗大偉面對叛軍頭領“一槍決定生死”左輪手槍挑釁的生死考驗,傳達表現出了本能的恐懼、艱難的抉擇等複雜情緒。但因為職責在肩、信仰在心,宗大偉英勇無懼地應對考驗,深刻呈現了一位有血有肉、值得尊敬的外交人員。同時,該片也用細膩真摯的情感,塑造出外交人員鮮活立體的人物群像——一邊是逆行的宗大偉等前方外交人員帶領同胞冒著槍林彈雨抵達迪拉特,一邊是外交使館裡的人員積極採取各種辦法保障前方撤僑行動,展現了外交人員不放棄任何一位同胞的責任與擔當。

該片從初始的策劃、劇本開發到最終拍攝、搬上熒幕,前後歷時六年時間。電影也聚集了張譯、王俊凱、王迅、萬茜等一眾優秀演員擔任主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疫情原因,《萬里歸途》所有海外場景只能在國內拍攝完成。為還原出海外的風情地貌,劇組不僅前往荒漠、礦山、紅湖等地實景拍攝,還在青島東方影都按1:1搭出一座城,城市裡的市井聲音是劇組此前實地蒐集的阿語聲音素材,此起彼伏的宣禮和禱告的聲音則是請阿語演員錄製,城市背景牆上貼的報紙也都是阿語,展現出電影工業的不斷進步和完善。

影片末尾,當歸國航班飛過喜馬拉雅山,進入祖國領空,那種中國人踏上歸途的自豪感,正是電影想展現的“中國式撤僑”打動人心的底色。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