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製造,將再次躍升

日前

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

要突出製造業當家

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引發廣東各界強烈反響


從工業2.0到工業4.0,從走過“三來一補”的“嶺南衣、粵家電”,到如今5G、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並跑乃至領跑世界,廣東製造業不斷在全球陣列中加速攀升——《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廣東製造業正處於全球製造業第三陣列向第二陣列躍升階段。



今年1—10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3%,其中製造業增長2.9%;而在重點行業中,汽車製造業增長28.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3%,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4%。


數據充分表明,強大的製造業是支撐廣東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核心力量,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廣東製造業前景看好。



全球產業轉移中的廣東製造


“需要近10萬種裝修材料和用品,而當時內地幾乎要什麼沒什麼。”1979年1月,56歲的香港商人霍英東開始籌建白天鵝賓館,由於內地製造基礎薄弱,連澡盆軟塞都要用熱水瓶塞來代替。


此前一年,廣東全省工業總產值206.56億元,在全國位列第七,與遼寧、江蘇、上海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歷史走到了跨越的前夜。



就在白天鵝賓館緊張籌建的同年7月,春雷炸響,珠江口東部沿海的一片灘塗上,中國第一個外向型工業園區破土開建,廣東製造從此烙印上一個閃閃發光的詞條——蛇口工業區。很快,蛇口工業區憑藉政策和環境硬件吸引到不少外資,成為外商公認的深圳特區投資環境最好的片區之一。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社長井植燻盛讚蛇口是“理想的地方”。1979年—1983年間,蛇口工業區引進外資5.22億元,佔深圳同期引進外資總額的17.6%。


汽車製造的崛起,成為經典一幕。


本世紀之初,廣東吸引日系三大品牌本田、日產、豐田在廣州建廠。“在廣汽本田成立之後,我們僅用9個月便完成了原有廣州標緻的廠房改造。”廣汽集團原副總經理何焰輝回憶道。1999年3月,廣汽本田首款雅閣轎車下線。隨著小汽車開始進入家庭,廣州汽車工業高速發展,逐漸成為全國三大汽車製造基地之一。



由“輕”向“重”升級的同時,廣東製造業也在向精細化邁進。在諾基亞等眾多手機企業佈局的東莞,電子及通信產品生產高速增長。2003年,全省共有104種高新技術產品單廠產值超過了10億元,其中電子技術信息領域就有69種,佔比過半。


藉助全球產業大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廣東在工業化進程中成為全國排頭兵。目前,廣東工業增加值佔全國1/8,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不斷嵌入全球產供鏈,成為全球產業網絡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


大浪淘沙的時刻


時間來到2012年,在被稱作業界風向標的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首次推出國際高端家電展區,為數不多的高端家電產品很快被搶購一空。


那時的大洋彼岸,美國提出製造業“On-Shore”戰略,吸引新能源和具有高附加值的製造產業迴流,引發高端家電製造強勢迴歸歐美的熱潮。


而廣東家電製造在國際上仍是中低端產品的代表,國內市場產能過剩、增速放緩,競爭異常激烈。海關信息網發佈的《2012中國家電出口監測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家電自主品牌出口比例僅佔出口總額的10%。


無論是服裝、食品還是家電、手機領域,高端技術被髮達國家把控。同時,面臨越南等後發國家競爭,低成本優勢不再——廣東製造陷入了“兩面夾擊”的困局。


最艱難的時刻,也是大浪淘沙的時刻。一批先知先覺的粵企開啟了品質升級、自有品牌建設之路。



早在2011年,美的一舉推出凡帝羅對開門冰箱等近20款高端新品,完成高端冰箱的全面佈局。“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在國際金融危機後已基本失效。美的必須找到新的發展模式,致力於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2012年,方洪波接過何享健的班,啟動經營轉型升級。


7年後,美的於2019年再度亮相AWE,展示了腦洞大開的新技術新產品:將航空渦輪對旋技術用於家用空調,潛艇導彈發射的微穿孔技術用於電飯煲……


自主創新技術成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撬開高端市場的利器。


2009年TCL決定投資興建半導體顯示企業TCL華星,次年開工建設國內首條自主創新、自主團隊、自主建設的高世代面板8.5代線。2021年3月,TCL科技收購蘇州三星顯示工廠完成交割。全球大尺寸LCD液晶面板市場的話語權,逐漸從日韓轉移至中國大陸。



2012年至2021年,廣東機電產品出口年均增長4.1%,佔整體出口比重由39.3%提升至42.3%;自有品牌產品出口佔比由2018年的17%提升至2021年的19.1%。


這為廣東製造搶抓新一輪產業革命,勇闖新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勇敢的新世界


環顧全球,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佔據全國製造業第一大省寶座20多年的廣東,在新一輪創新競爭中如何落子?


棋子下在了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一個勇敢的新世界,正在孕育。



紮根在創新創業浪潮衝擊下的深圳,大疆一直定位為科技公司。早在幾年前,大疆就拿出5000萬元承辦了一個和主營業務看似毫無關聯的RoboMaster機器人大賽。


同在深圳,2022年上半年,比亞迪旗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特斯拉,高居全球第一。



有賴於比亞迪龐大的研發團隊以及“技術魚池”的支撐,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CTB電池車身一體化等創新技術,推動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進入新變革階段。


老牌汽車品牌德國大眾CEO赫伯特·迪斯直言,中國電動車產業已駛向全球,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電動車企業正在粉碎德國百年來燃油車的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如今,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之下,廣東製造的兩股力量正在崛起——立足於“穩”,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產業等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成為廣東製造的穩定器;著眼於“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打開廣東製造高質量發展的未來空間。


兩股力量相互交織,讓廣東製造既有定力又充滿張力。


必經之路的跨越


立足“兩個大局”,廣東以實體經濟為本,突出製造業當家成為必然選擇。


二戰以來,日本產業邁向高端化後,沒有繼續擴大產業優勢,而是隨著國內投機情緒高漲,房產、股票價格短時間狂飆暴漲,導致經濟嚴重泡沫化,最終迎來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失去的三十年”。


時至今日,支撐日本經濟相對穩定的支柱依舊是IT、汽車等製造業,以及由此帶來的國外產業佈局和國內消費市場。


回首廣東,依靠實體經濟的長足發展,廣東昂首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2020年,廣東人均GDP達8.82萬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達1.28萬美元,超過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標準。



今天的廣東,202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5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一,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5G基站、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跨行業跨領域平臺、國家級綠色製造名單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智能家電集群全球規模最大、家電製造基地品類最齊全,汽車集群實現汽車產量超330萬輛,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


但與“製造業當家”的要求相比,廣東仍有很大提升空間。近年來廣東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有所下降,直至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至33.3%,實現逆勢回升。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經濟下行壓力下,穩定製造業規模為經濟增長髮揮“壓艙石”作用。



“製造業當家”的號角已吹響。廣東正堅持抓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把製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努力探尋在全球產業發展的百年座標軸下的新方位,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探索,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扛起廣東擔當。


突出“製造業當家”恰逢其時


不久的未來,經濟大省廣東將在全球產業版圖中佔據怎樣的位置?



從“三來一補”起家,廣東外向型經濟的“兩頭在外”特徵明顯:品牌、技術很多來自國外企業,銷售也主要面向海外市場。這就給廣東製造帶來三個突出特徵。


其一,廣東從來都是在開放的全球經濟而非封閉環境中孕育發展,一直都是世界產業網絡不可分割的一環;其二,聚焦於“製造”這一產業鏈中間環節,因而起步快、發展穩,但也留下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隱患;其三,從原料進口到外貿訂單,受海外影響巨大,全球經濟“打噴嚏”,廣東製造往往率先“感冒”。


近年來,這些特點正發生新的變化。一方面,越來越多本土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實現產業升級和自主技術突破,一大批領軍企業在世界經濟舞臺嶄露頭角;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產業的持續轉移,特別是中高端產業和研發機構向廣東集聚,使得產供鏈更完整、更具韌性。



從廣東經濟的構成看,製造業是當之無愧的“當家”主角,尤其是疫情以來,在經濟面臨疫情和供應鏈斷裂風險等衝擊下,製造業投資逆勢而上並保持高位增長,其中2021年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24.8%,今年前10月這一增速進一步提高到32.0%,顯示出廣東製造業做優做強的良好勢頭。



廣東從改革開放之初

“三來一補”起步

到建設成為舉世矚目的

“世界工廠”

目前正站在邁向全球製造業

第二陣列的門檻上


經濟實力全國領先

創新水平穩居前列

只有緊緊抓住歷史機遇

實現奮力一躍

才能在全球製造版圖上牢牢紮根


News






來源 | 南方+客戶端、南方日報

整合 | “廣東發佈”編輯部

編輯 | 陳夏霓、蔡澤純

校對 | 梁飛飛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