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要說現象級熱劇,央視開年大劇《人世間》一騎絕塵。


梁曉聲
時隔六年,梁曉聲在從心之年,帶來他的敬意之作——《父父子子》。
《父父子子》以衝突更加激烈的“抗戰時期”為開端,講述東北哈爾濱民族企業家高家及其親朋友人在動盪時代下的選擇和堅守。
歷經四代人,跨越五十年,緩緩鋪陳中國經歷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縱深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北大荒”等重大事件,講述了個人與國家共同體一起成長的故事。

梁曉聲寫《父父子子》是想把20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因為那個時代的中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那個年代的“父母輩”是歷史事件的親歷者。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叫日月換新天。”
在1920年前後的哈爾濱,高家是有頭有臉的新晉富豪。
父親高亦林不僅是哈爾濱德高望眾的人物,在東三省之商界亦口碑甚佳,人脈遠佈於天津、北平及上海。肚子裡行得了船,胳膊上跑得了馬,便是形容他那樣的人物。
而高家有個一提起來就讓人頭疼的兒子高鵬舉,18歲的高鵬舉雖然享受著公子哥的待遇,卻對自己的身份不以為榮、反以為恥,更是每每當著父親的面,肆言替他感到羞恥。
與哈爾濱其他的富家子弟不同,他是陳獨秀、李大釗們的思想主張的認同者、追隨者,結交的朋友們也都是頗具批判性、頗先鋒的“新青年”。

高家的生意在他看來並不光彩,其一,父親的名字源自於大軍閥張作霖的賜名,而高家生意興隆也與其庇護脫不了幹;其二,他對父親的合作伙伴皆是“洋人”大不以為然。
在某次父子爭吵後,高鵬舉更是一氣之下直接跑去了美國讀書,娶了生活在唐人街的中醫世家的大女兒、美籍華人趙淑蘭。
轉眼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1932,偽滿洲國成立。直到這時,他才知道真切體會到了父親常感嘆的日本的狼子野心。
1935年,戰爭頻發,時局動盪,中日對峙,中國大地風雨飄搖。這對父子還沒來得及解開對彼此的誤會,中國最動盪的年代開始了。

哈爾濱老照片,圖源網絡
高父在對自身和家國命運的深刻悲哀以及家國將傾的巨大壓力下病倒,高鵬舉毅然攜家眷從美國返回哈爾濱。
1932年高父遺恨去世,並將高鵬舉託付給了自己極信任的左膀右臂孫師傅(孫尚義)和老趙(趙永亮)。高鵬舉接管父親產業,臂戴黑紗的他由“高公子”成為了“高先生”。
哈爾濱人生活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恐怖統治下,一不留神就會丟了性命。
日偽政府公佈了“關於鄰保委員會制度”的訓令,每家每戶都要替左鄰右舍擔保,保證鄰居不是反滿反日分子,如果保錯了也要治罪;
強制在學校教育中“徹底普及”日語,違反者以“反滿反日”論罪。
人與人之間再無基本的信任,舉報之風盛行。

最開始高家因為高父的高瞻遠矚,在生活和生意上雖受頗多限制,但在外國領事館的庇護下尚可喘息。
直到1935年某個極冷的夜晚,高鵬舉第一次領教了偽滿洲國人的屈辱,高鵬舉因為堅持想給自己一位外國朋友留下全屍未果而捱了一個日本下等士官的巴掌。
不久後日本政府強制接管了高家的林場,並將抵抗的工人殘忍殺害,高鵬舉只得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將其餘工人遣散,沒想到後腳日本軍官就上門問罪,孫尚義為了保護自己被日軍刺死在他和妻兒、母親的面前,母親也因為受到刺激猝死在妻子的懷裡……
這是高鵬舉的至暗之夜,直到這時他才真切感受到了日軍的猖獗,恨自己不計後果的衝動行事,知道了何為無能為力。

他將受刺激的妻兒送去美國,自己則留下來處理後事,直到這時他才從老趙口中得知,他和孫師傅都是東北抗聯的地下工作者,為共產黨在東北做地下工作,而自己的父親非常愛國,暗中為抗聯做了不少事,他的死不是因為意外,而是因為幾次三番拒絕了日本人讓其擔任滿日聯合商會副會長的要求才被投毒殺害。
真相讓高鵬舉痛心不已、悔不當初,同時也為父親感到驕傲。
高父臨死前曾為高鵬舉留了兩條後路,第一條是讓高鵬舉變賣家產舉家前往美國再也別回來,第二條則是留在哈爾濱,聽從孫、趙二人的安排。
國之不國,家何以家?

高鵬舉的腦子裡只有報仇一個念頭,但他再也不是那個行事魯莽不計後果的青年,他選擇留在哈爾濱繼續父親未完的事業,並學會了戴上面具與日本人周旋,並憑藉高家的產業暗中支持抗日事業。
而當時像高鵬舉這樣的青年又豈會是少數?

父父子子,繼往開來
高鵬舉見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到了國共戰爭時期,由於他是哈爾濱商界的重要人物,且對共產黨的親近已經不是秘密,他也成為了共產黨的重點保護對象。
由於分隔兩國,高鵬舉和妻兒只能靠一封封書信聯繫。這一分別,就是十年。
1946年時局稍穩,高鵬舉一家終於得以在香港團聚,當過去十年都只通過書信交流的至親真正出現在眼前,彼此竟然都有些陌生和拘束。
離別時高坤只有6歲,高鵬舉正值壯年,再見面高鵬舉的臉上已有了皺紋,也有了和母親一樣明顯的白髮,高坤卻已經是個十六歲、開始長鬍子的大孩子了,雖然渴望與父親親近,他的心裡也有了一些無法向父親敞開的秘密。

在高坤隨母親生活在美國唐人街的年月裡,他們始終牽掛著祖國的消息以及父親的安危、以及他的選擇。
目睹自己十分親近的孫師傅被殺害是小高坤的多年來始終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好在母親家的小姨和小舅舅以及和他年歲差不多的兄弟姐妹給足了他來自親人的愛,親人的陪伴和唐人街相對和平的成長環境讓小高坤逐漸治癒。
可動盪的年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真正做到置身事外。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被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圖源網絡
那個高坤最喜歡的開朗的、愛吹薩克斯的、希望在百老匯出人頭地的小舅舅趙世傑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軍人,最後犧牲在了戰場。而他也在小舅的影響下愛上了薩克斯。
回國後的高坤和趙淑蘭,跟高鵬舉以及住在高家挺長時間的孫師傅的遺孀王山花和三名年輕的女共產黨員陸蕭兒、吳知遇、關曉嵐生活在了一起。
後來高坤的外祖父去世,趙淑蘭作為其父親的繼承者不得不返回美國處理華人事務。

高坤在與高鵬舉的相處中,兩人逐漸重拾十幾年不見已經隔膜了的父子情。高坤考上了哈爾濱音樂學院,還愛上了大大咧咧但英姿颯爽的關曉嵐。
可惜好景不長,中蘇友好協會舉行中蘇軍民聯歡會,高鵬舉參加這場活動觀看兒子的演出,卻在門口被國民黨刺殺,關曉嵐在救高鵬舉的過程中也中槍身亡。
高坤一下子失去了父親和剛剛確定關係的愛人,遭受重創,執意參軍上前線。他學會了模仿父親的筆跡給遠在美國的母親寫信,學會了獨自排解痛苦並幫其他戰友排解痛苦,也習慣了和共產黨戰士們一起生活起居的軍旅生活。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反應過來就是半生……
高坤經歷了抗美援朝,並先後加入了文工團、鋼鐵廠鍛造車間成為一名工人,最後集體轉業到了北大荒,成為一名農場的幹部,留學蘇聯學習拖拉機的製造,回北大荒後在拖拉機廠工作,後來研究出來聯合收割機。
1972年中美建交,趙淑蘭回國看望高坤,並帶走了孫子高山去美國接受教育。高山選擇了航空科技專業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最終又選擇了回到中國。
1984年,四家人再團聚,父父子子,繼往開來,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高家為代表的四個家族,歷經四代人的犧牲和奉獻終於迎來了一個國民有尊嚴、有自由、自立自強的新時代。

“生而有希望,死也得其所”
《父父子子》是梁曉聲繼《人世間》之後又一部代表性的作品。
有人統計過他創作的文字多達2400萬字。當本書的編輯問及他為何選擇創作這部作品時,他非常堅定的回應,“我不允許我沒有寫過這個題材”。

《父父子子》以東北實業家高氏家族幾代人及其親朋之人生命運,串聯起20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50年間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並創造性地將視野擴展至海外華人及世界局勢,於一個個鮮活可感的人物中窺見時代歷史的變遷。
他們之中有共產黨戰士、紅色資本家,也有海外華人、二戰英烈,有愛的溫情呈現,也有恨的現實表達……
從封建帝制至民族革命,由計劃經濟到體制改革,錯綜複雜的人生選擇,撲朔迷離的世界局勢,這不僅是個人與國家共同體一起成長的故事,也是一部民族的史書。
作品無意探討人性,卻超越了人性。因故事中的他們只是生在動盪年代的普通人,是血肉之軀,有至親掛礙,但在國家危亡生存之際,仍毅然選擇了捨生取義,奮不顧身。

“富家公子”高鵬舉原本可以隨妻子回美國唐人街過衣食無憂的生活,但當他歷經親朋被殘害,眼見國人朝不保夕,他毅然決定留下,在波詭雲譎動盪時局中,九死一生。
高鵬舉的妻弟,唐人街中醫世家小兒子趙世傑,熱愛音樂希望在百老匯出人頭地,在戰爭時期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軍人,最後犧牲在了戰場。
女共產黨員關曉嵐,高鵬舉兒子的愛人,在一場暗殺中,為救高鵬舉中槍身亡。
……
他們最早覺醒,卻也最早犧牲。他們的名字或許無法一一彪炳在史冊上,但他們的信念會由子孫後代銘記,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生而有希望,死也得其所。”我們今天的安享的太平盛世,是父輩披荊斬棘換來的希望與黎明。

梁曉聲想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年輕人瞭解到那個動盪年代的人和事,瞭解那個年代普通人的生命弧光。
從抗戰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這段歷史,或許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講,只是教科書中的知識。
但《父父子子》通過講述那個年代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讓我們看到了在時代更迭中自身與國家的聯繫,看到歷史進程中個人的試煉與蛻變,讓我們心中再次燃起了家國情懷和使命感。
《父父子子》的故事開端發生在1930年前後,那時的東北哈爾濱已經逐漸被日軍所控制。
或許會有人說,故事中的他們離1949年好遠,但沒有他們,1949會離我們更遠。

撰文|簡橙、卯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