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個多月來,巴以衝突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以色列不僅在合圍加沙北部,更是開始正式進攻加沙南部,給全球網絡每個角落都充斥著人道主義災難的事件。這一連串的舉動引發了大量質疑和熱議。在輿論的背後,一個複雜的歷史計劃逐漸浮出水面,將人們的視線拉回60年前的一場美以合謀計劃。

根據“半島電視臺”的報道,以色列近期已經向加沙南部空投併發放大量“撤離傳單”,聲稱即將對該地區進行轟炸,要求居民立即搬家。這一舉動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質疑。曾經,以色列提出要求加沙北部居民撤離至南部,稱其是為了打擊哈馬斯。然而,有人早就懷疑這是否只是以色列降低加沙人民抵抗情緒的手段,而現在事實證明,以色列的目標已經從北部延伸至南部。

從地圖上來看,加沙再往南就是埃及的西奈半島,而西奈半島西側則是蘇伊士運河。這引發了外界對以色列行動目的的疑慮,因為以色列在人口和經濟方面都難以吞下整個巴勒斯坦,而且其經濟並不處於急需擴張的狀態。這讓人不禁要問,以色列究竟“圖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曝光的秘密文件揭示了內塔尼亞胡的計劃,即佔領加沙並在西奈半島製造一段無人區,以防止被驅趕的巴勒斯坦人回來。這讓人們聯想到60年前,美國和以色列曾經合謀的一項計劃。在1963年,為了支持以色列的經濟和地緣政治,美國計劃繞過埃及,開闢第二條“蘇伊士運河”。這一計劃的路徑,巧妙地貫穿了加沙地帶。

美國媒體《商業內幕》在1996年曾對這一計劃進行過部分曝光,稱其包括使用原子彈轟炸,以製造一條超過250公里長的人工河道。然而,由於周邊國家的反對和以色列內部對核汙染問題的擔憂,以及當時的國際局勢,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施。然而,時至今日,隨著以色列經濟與美國深度綁定並且持續走低,內塔尼亞胡如此瘋狂地推動進攻,引發了對於其真實目的的廣泛猜測。

在這個背景下,我個人認為,以色列的目標可能不僅僅是加沙,而是試圖重啟60年前的美以合謀計劃。或者,更大膽的說,他們可能試圖直接拿下埃及的蘇伊士運河。這種假設並非毫無道理,因為以色列的行動似乎超出了簡單的自衛範疇,而是涉及到更為複雜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考量。

以色列此次的軍事行動所包含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動機,似乎遠遠超出了對哈馬斯的反擊。在內塔尼亞胡如此大規模地推進進攻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到後勤壓力和財政負擔。這引發了我對於以色列是否真的準備在地區內開闢第二條“蘇伊士運河”的質疑。考慮到歷史上未能實現的計劃,這是否會是以色列的新戰略目標?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內塔尼亞胡可能只是試圖通過軍事行動來分散國內的注意力,從而轉移對於其內政問題的關注。以色列內部一直存在著政治動盪和社會問題,通過外部衝突來鞏固國內統治力量並不是新鮮事。因此,我認為我們不能僅僅從地緣政治和經濟層面來解讀這場衝突,還需要考慮到以色列國內政治和社會動態的因素。

綜合而言,以色列劍指加沙南部,60年前的美以合謀的運河計劃再次成為焦點。這一系列的事件讓人不禁思考,歷史是否會再次重演,以及這一次的影響將會如何改變中東地區的格局。在這個動盪的時刻,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理解,以揭示這場衝突背後更為深層次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