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外賣爆單,門店暫停堂食

核心問題還是企業如何適應平臺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或許是史上最安靜的雙十一。但對於餐飲人來說,卻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熱鬧的一個雙十一。從各大平臺的數據看,今年餐飲的火熱程度絲毫不輸給消費電子、美妝服裝等傳統大促品類。

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餐飲畢竟是線下服務業,線上一直都不是其主戰場;情理之中,論消費頻次,消費電子美妝服裝都不及一日三餐,更何況價格戰已經貫穿餐飲業近乎一整年了。

10月30日,我去採訪一位北京的燒烤店老闆。我來到店裡的時間是晚上8點,恰好最後一桌客人離開。在之後採訪的兩個小時裡,再沒有一位客人進來。對於一家只在晚上營業的燒烤店來說,這個客流量幾乎註定了賠錢。當問到為什麼生意這麼差時,老闆指著隔壁另一家燒烤店說:“他家有9塊9代100的券,換我是消費者我也去他家。”

經典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新開張的怡紅樓為了和對門的同福客棧搶生意狂打價格戰,從最初的送菜送酒,到最後的送錢送人。但價格戰也是有代價的,就在同福客棧距離倒閉還差一口氣的時候,怡紅樓因為破產式促銷先一步倒下了。

今年餐飲業競爭之激烈前所未有,已經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到了“賣一單虧一單”的地步。這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更加理性、選擇更多,擠牙膏式優惠已經沒有吸引力了;另一方面則是平臺放大了餐飲業競爭的烈度,原來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是一條街,現在可能變成一座城。

餐飲業的價格戰與團購網站、共享單車等行業的價格戰有本質區別,餐飲業沒有資本輸血,價格戰需要企業赤膊上陣。而餐飲業的利潤與其他消費品不可同日而語。餐飲業的毛利潤率似乎能達到60%甚至70%,可一旦算上房租、人工,淨利潤率達到20%就已很不易,因此價格戰扛不了多久。

有人指責平臺裹挾綁架了商戶。客觀地說,不斷崛起的平臺的確進一步擠壓了餐飲原本就微薄的利潤,外賣配送、流量費用、團購扣點等線上成本正成為餐飲業的第四座大山。但平臺終究是工具,並不能真正殺死企業,因為只有商家有錢賺,平臺才能有錢賺。

核心問題還是企業如何適應平臺。前述燒烤店老闆,堂食不行以後並沒有灰心,反倒堅定了他向線上轉型的決心。11月8日晚上,他發了一條朋友圈:“3個小時接了300單外賣,由於外賣爆單,門店暫停堂食。”

發於2023.11.20總第1117期《中國新聞週刊》雜誌

雜誌標題:餐飲業的價格戰

作者:餘源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