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瑤山,今天依舊古樹參天,雨霧繚繞。
1935年,費孝通失足掉進了捉老虎的陷阱,腿和腰重傷。
同行的新婚妻子,救夫心切,獨自去尋人求助。但是直到天亮還沒回。費孝通爬了一天,傍晚終於遇人得救。
可是妻子不見了。費孝通夢到,妻子託夢說在水中。村民這才在深水潭找到屍體,已經遇難7天,尋人時不慎墜亡。
這一年,費孝通26歲,妻子24歲,剛從清華大學畢業,再過幾個月就將赴英深造,青年才俊,婚姻幸福,前程似錦。此次來瑤山,是為學業做田野調查,卻從天堂掉進地獄。
悲痛欲絕的費孝通,多次自殺,又被救活。想到,或許是妻子希望他活下去,完成兩人的共同心願——做中國田野調查。
姐姐將費孝通接到自己生活的江蘇省開弦弓村。就這樣,費孝通一邊養傷,一邊完成了中國社會學上最重要的一次田野調查。
這篇博士論文Peasant Life in China,後來有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江村經濟》。
費孝通的導師,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看到論文的第一眼就驚歎,這是人類學的一個里程碑,將改變這個學科。
費孝通的研究,歷久彌新,近半個世紀後,榮膺人類學最高嘉獎,赫胥黎獎。
1930年代的中國積貧積弱,百業凋敝。數理化偶然出一個天才還可以理解,但是人文社科以西方為中心和標準,費孝通究竟有何發現,才能同時贏得東西方的讚譽。
01
農村手工業,是觀察中國興衰一個極好的符號。
農民一直是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認識農民和農村,才能認識中國。
男耕女織,造就了中國璀璨的農耕文明。
一千多年裡,中國人農忙時勤勞耕作,農閒時做手工業。穩定高效的小農經濟模式,書寫了輝煌的古代中國歷史。華夏大地的人口規模長期佔全球三分之一,在清中葉之前,一直是全世界GDP產值最高的地區。
尤其是,手工業品,簡直是古中國的名片。中國生產的絲綢、瓷器、漆器、陶器、造紙享譽世界。自漢代絲綢之路開闢,一直到清中葉,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歐洲貴族凝視著遠渡重洋的中國手工藝品,不住讚歎工藝精良,傳聞東方遍地是黃金,編織一個又一個馬克波羅式的東方神話。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是古中國輝煌的根基,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小農經濟自給自足,沒有和外部世界交流的動力。
相比之下,歐洲,雖然生產力落後,但也因此,更注重貿易交換,更有動力出海探索新的土地。於是,有了大航海,有了地理大發現,有了工業革命。
歷經機器大生產、社會分工、市場競爭後的西方商品,在價格優勢和產品質量上超越中國農村手工業產品。中國的農村手工業失去了競爭力。中國開始了屈辱的近代史,歸根到底,是生產力落後了。
02
費孝通的《江村經濟》,記錄了1930年代的江村,在西方文明衝擊下的掙扎和潰散。
在公認最佳的“桑絲業”這一章,江村的手工業,因為列強衝擊和國家動亂,徹底潰敗。原本富足安樂的農民,生活陷入困境。
費孝通試著給這片飽經苦難的土地提供建議——中國農村問題,不僅在於土地,而且關鍵是要增加農民收入,為此一定要發展農民企業。
1930年代,費孝通的這個觀點,不僅沒有認同,反而收穫質疑和哂笑。
因為這完全和西方的成功經驗相反——農村不可能發展企業,也不應該發展企業,農民想通過農業之外的活動增加收入,就必須離開故鄉,去城市。
其實,工業文明的崛起,是野蠻、殘酷、血腥的。在全球,表現為殖民地掠奪,黑奴貿易,用鴉片戰爭和不平等條約撬開農業國的大門。
在國內,建立在對農民農村的盤剝上。英國興起圈地運動,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失去生計,不得不去城市找飯吃,從而淪落為被僱傭的工人。只有這樣,工業化才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殘酷的圈地運動後,鄉村盛產羊毛,促成英國紡織業崛起)。
簡單來說,在1930年代看來,生產力要進步,國家要富強,就是要一切資源往城市集中。農村成為城市的附庸,只負責為工業化供給原料、勞動力、初級產品。
西方人成功的經驗正在全世界橫掃一切,誰會有興趣聽一箇中國年輕人說教。
03
中國開始認真品味費孝通的研究,要到1970年代末。
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不僅有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活了農業活力。而且,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遍佈中國。
鄉村手工業,再一次,和國家興衰同呼吸共命運。
基於農村手工業的鄉鎮企業,是中國商品經濟(後來的市場經濟)最早的活力,是中國工業化的重要推手。而且,中國開始明確鼓勵創富,鼓勵創業,這份熱情和精神深刻塑造了我們的今天。
圍繞農村手工業形成外貿帶,推動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了中國經濟未來四十年的基座。
不過,故事遠沒有結束,40多年後,農村手工業將再次參與到一個恢弘的時代主題裡。
祁縣,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先發展鄉鎮企業,後抓住外貿紅利,現在已經是中國和世界的“玻璃器皿之都”。不同於機器流水線,人工吹制的醒酒器、高腳杯口面薄,手感好,在歐美很受歡迎。祁縣的玻璃90%出口,佔中國玻璃產品出口的四分之一。
由於疫情和全球經濟形勢,外貿訂單嚴重下滑,祁縣人不得不在國內找市場。但是玻璃器皿的大客戶酒店、飯店,也受疫情影響很大,幾乎沒有採購需求。
好在,新時代有新問題,也有新技術。楊宏強是祁縣一家玻璃製品店的老闆,當外貿下滑、國內酒店市場打不開,試了試電商,成績不錯。他在拼多多上的網店,累計銷售已經過了千萬。為此在祁縣組織電商團隊,吹制工匠、描邊師、店鋪運營、產品美工,售後客服、倉管分揀等,加起來有200多個就業崗位。
費孝通研究的精髓是八個字——無農不穩,無工不富。
的確,農業很重要,有了農業,才能農村穩定,社會穩定。不過,1930年代費孝通就發現,受限於中國人均耕地面積,農業人均產值有上限,如果要讓中國農民富起來,一定要靠企業,不斷在農村創造就業崗位。
工業依靠規模經濟,依賴城市群產業鏈,要做到農民“無工不富”,農村手工業是個很好的選擇。類似祁縣人工吹制的高端玻璃器皿,師傅帶徒弟,潛心革新工藝,成為市場競爭力很強的產品,才能持續在農村創造就業。
如今,共同富裕的最大難點就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手工業又一次參與中國的時代主題——共同富裕。
04
作為中國3億進城務工者,舒立俊一直在深圳打螺絲。直到2015年,因為孩子,不想漂泊,下定決心回家鄉。不過家鄉能做什麼呢?
湖南鳳凰縣氣候溫熱,山川河谷,遍地棕樹,歷史上苗族人有編織蒲扇的工藝。舒立俊決定做蒲扇。但是,一上來就碰壁,發現技術已經失傳了40多年。於是,親自深入苗族村寨,拼湊著找回來。
接著難題又來了,銷路呢?手工藝品的利潤,不可能搭建全國經銷商網絡。舒立俊跑烏鎮、婺源、張家界、黃山等景點,可是撈回來的訂單量還是不足以支撐運營。
好在,新電商打開了銷路。互聯網讓賣家直接接觸買家。舒立俊翻看買家在他拼多多店鋪的留言,好評寫了什麼,差評吐槽什麼。就這樣,一個傳統的蒲扇竟然迭代了10多次。早就不是最初的蒲扇,舒立俊賣的最好的蒲扇有年輕人喜歡的包邊,用湖南傳統藍染工藝,配上銅錢或者平安扣。
商業真是個好東西,傳統工藝不僅由瀕臨滅絕,到煥發生機,而且變成了帶有文化符號、有市場競爭力的好產品。
舒立俊現在的難題變成人手不夠。蒲編師傅80人左右,正在培養的初學者20多人,還是不夠,繼續在村民裡搞培訓班。
編織師傅黃明芳,2016年開始不再出去打工,她最驕傲的一點是收入不比打工差,而人在家鄉,時間自由,她的孩子不再是留守兒童,家裡的老人也不再是空巢老人。
近100年前費孝通就提出,“離土不離鄉”,這才是農村生活的理想狀態。
很巧的是,費孝通的研究,是在同一時間獲得東西方的重視。中國是因為鄉鎮企業,西方是因為城市病。
70年代,西方經歷百年城市化,城市病越來越重,環境汙染、交通擁堵、貧民窟、城鄉貧富大,社會矛盾尖銳。
日本發起轟轟烈烈的造村運動,歐洲興起手工藝復興運動。不再盲目擴張大城市,而是支持農村的商業和手工業,增加農民的收入。
意大利,現在被稱為“手工業帝國”。現今約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規模不足20萬人口的小城鎮。蘭博基尼、瑪莎拉蒂、法拉利、Prada、Armani、 Gucci、FENDI、Dolce & Gabbna,這些要麼讓男人垂涎,要麼讓女人尖叫的“意大利製造”都分佈在氣候宜人的鄉鎮,以純手工工藝的百年老店為賣點。
常有人說歐洲衰落了。其實,去過歐洲的人就知道,慢節奏的鄉村生活讓歐洲人無比驕傲。農村手工業復興,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貧富差距。讓製衣、皮具、鑄鐘、制琴等等歷經百年的工藝,還在傳承,越來越香。而且,做到了文化輸出,比如,全世界一提起意大利手工西裝,就肅然起敬。
鄉村手工業真是人類文明的大寶貝,給了西方文明一個新出路。給費孝通頒獎,實在太應該了。
我們常羨慕德國的隱形冠軍,在鄉村做菜刀,爸爸傳兒子,百年老店,用匠心做到極致。羨慕意大利,雋永的手工品,隨便甩出來一件就是高逼格的文化符號。而現在,在共同富裕的號召下,中國鄉村,手工業結合新技術,正在搭建一種新的生活。
05
費孝通說過,農民和農村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
《江村經濟》的扉頁寫著,獻給我的妻子王同惠。餘生他每一部著作,第一行字都是這句話。2005年老先生去世,遺言要求一半骨灰和第一任妻子王同惠葬在一起。這部偉大的社會學著作,字裡行間能看到他的心境——一箇中國青年,懷著破碎的心,為破碎的山河尋找出路。
往後的100年裡,農村手工業,繼續著自己恢弘的歷史。它是古中國繁華的基座,是近代中國落後的痼疾,是改革開放勇敢的先鋒。今天是共同富裕重要的抓手。
角色在變,技術在變,時代在變,但是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於農村的敬意和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