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丨吉林西部:鹽鹼地上備耕忙

新華社長春3月18日電 題:吉林西部:鹽鹼地上備耕忙

記者近日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採訪時看到,改良土壤、生產肥料、準備育秧……人們在“與氣溫賽跑”,趕在水稻播種前改造鹽鹼地,力爭再開更多良田,打出更多糧食。

白城市下轄大安市龍沼鎮的土地上泛著白色的鹼花,幾十輛工程車在緊張作業,平整土地。再過兩個月,這裡將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這是吉林西部的一處鹽鹼地改良現場,負責改造項目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孟憲東說:“經過改造,今年這裡將再添2000公頃高標準農田。”

3月8日,大安市聖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正在大棚裡平整土地準備育秧。

鹽鹼地實現“當年改良、當年產糧”已經不是奇蹟。近年來,大安市引進十多家鹽鹼地治理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鹽鹼地改造的“科技打擂”。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改造,每公頃水田水稻產量可達5000公斤以上。

東北地區鹽鹼地改造的施工期短,從土地解凍到開始播種,只有不到三個月時間,這期間要調配土方、平整土地、挖掘溝渠、改良土壤、施用肥料等,每項工作環環相扣,一步都不能耽擱。“我們是在與氣溫賽跑,6月前,就將開始種植。”孟憲東說。

大規模的鹽鹼地改造吸引了農資企業投產。在大安市一家有機硅功能肥企業,記者看到,一袋袋有機硅功能肥從流水線上封裝產出,被機器臂碼好裝車。為了搶抓春耕期間的用肥市場,工人們晝夜倒班,人休機器不休。

今年,該公司在大安市改造鹽鹼地2400公頃。2022年11月,公司投資建設了有機硅功能肥廠,今年計劃生產3萬噸有機肥。“我們不僅每噸降低了400多元成本,還開拓市場滿足更多鹽鹼地改造需要。”吉林硅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要東說。

3月7日,大安市一家有機硅功能肥企業正在抓緊生產。

堅持綠色種植是吉林西部很多種糧大戶的原則。“我們不用土壤改良劑,堅持用江水洗鹼。雖然糧食畝產不高,但是綠色食品更受市場歡迎。”大安市四棵樹鄉事必特家庭農場負責人劉旺成說。8年來,劉旺成改造了100多公頃鹽鹼地,去年收入在70多萬元。

今年,為了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劉旺成從過去自己拌土育秧,改為採購水稻育秧基質。“育秧基質由秸稈和有機肥熟化而成,經過殺菌處理。比自己拌土出苗率更高,還減少了蟲害和雜草生長。”劉旺成說。

3月8日,大安市聖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正在大棚裡平整土地準備育秧。

“我們用鴨子除草、用魚除蟲、螃蟹脫殼形成的肥料作為有機肥。”大安市聖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千士說。該合作社堅持6年多的有機種植,利用鴨、魚和蟹在稻田中共作,形成循環農業。

有機種植讓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去年候鳥遷徙期間,隨處可見飛鳥在田間棲息,我還拍到過蒼鷺和白鷺等。”王千士說。

近年來,吉林省西部的鹽鹼地正成為新的糧食增長極。今年,白城市糧食作物計劃播種面積1620萬畝,其中水稻379萬畝,比去年增加4萬畝。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