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1500萬輛之後的競爭力本源

東風日產攜1500萬輛累計業績,以強大產品矩陣和技術陣列為競爭力核心,直面新時代的洗禮。這也是東風日產砥礪深耕、履踐致遠、從容應對時代變化的底層動力。

作者丨張敏

編輯丨大華

出品丨汽車人全媒體

短途競速,爆發力強者優;長程較量,內息悠長者勝。

19年,人的成長只及弱冠;而企業則不斷面臨市場風雲變幻,強弱攻守異形轉換,19年恐怕已歷經多次。19年已是滄海桑田。

東風日產的19歲,更有特殊的意義。12月11日這一天,東風日產同時刷新了三個記錄:最快達成1500萬輛的合資車企、唯一達成1500萬整車銷量的日系車企、達成1500萬輛銷量用時最短的合資車企。


不同尋常的1500萬輛

19年前,東風日產剛剛起步,2003年6月份才在廣州花都正式成立,當年達成6.5萬輛成績,被稱為奇蹟。2008年9月第100萬輛整車下線,歷經5年3個月。

2013年6月,東風日產創造了合資企業最快450萬輛產銷記錄,用時10年。如同場地F1賽車,最快圈速的價值,遠不如率先跑完70圈。

事實上,奇蹟遠未結束。2018年,東風日產實現1000萬輛整車下線,花了15年時間。而後面這550萬輛,只花了5年。

不斷刷新紀錄的慣性仍存,2022年12月11日,東風日產第1500萬輛整車銷量達成。從1000萬到1500萬,花了4年多的時間。整個發展進程,東風日產呈現出不斷加速的態勢。

從第一款SUNNY“陽光”到純電SUV“ARIYA艾睿雅”,19年時光荏苒,憑藉獨屬於東風日產速度,這家企業不僅佔據東風公司乘用車銷量的1/3,也佔據日產全球銷量的1/4,順理成章躍身為日產全球增長潛力巨大、經營能力突出的企業之一。

東風日產成立的19年,伴隨著中國汽車行業高速發展,東風日產以多樣的產品幫助廣大用戶開啟用車生活。作為合資領先車企,東風日產為轎車進入家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間,東風日產從產品思維轉向用戶思維,順應了中國汽車市場的革命性變化趨勢。

如果只用幾個節點式的時間標誌,只能標註其發展的速度,無法準確描述它面臨的考驗、經歷的艱險,因此也無法描述它內在的韌性和強大。

在2020年到2022年,疫情造成的供應鏈關鍵節點,東風日產通過提升供應鏈風險管理手段,對接數字化供應鏈管理架構的全面改革,生產韌性得到極大提升,為轉向電氣化和智能化的戰略目標,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新能源時代大潮來臨之際,這家既年輕又資深的合資企業,如何找準定位、達成預定的戰略目的,修煉出更具競爭力的新能源研產體系?

任何一家試圖做百年老店的企業,都要面臨多個時代轉換的考驗,這不稀奇,也不值得焦慮。關鍵在於,它的底蘊、它的戰略決心,能否在新形勢下適應新趨勢。


電氣化下的低碳和體驗訴求

新時代的抓手是電氣化和智能化,這是業內外共識。圍繞這一明確趨勢,全生命週期的低碳(並非只有使用期間低碳)訴求、消費者更具個性化的訴求,都有無法忽視的時代特徵。

在燃油車仍然是主要利潤市場的情況下,東風日產積極尋求第二發展曲線,形成穿越週期的發展新趨勢,令公司率先觸及新的發展機遇。

從2018年軒逸·純電開始,東風日產連續部署包括e-POWER技術和Zero Emission純電技術平臺,預計到2025年,電氣化車型銷量達到40%。走年輕化路線的啟辰,也將在2023年全面導入多款新能源系列產品,向新能源加速轉型。

目前,東風日產已經形成三品牌協同矩陣,即日產-啟辰-英菲尼迪聯合運營。在燃油車、e-POWER和純電三種動力方案上,形成萬花筒一般的產品組合。

每一種動力方案,東風日產都擁有雙碳“最優技術解”。

在燃油動力平臺上,VC-Turbo超變擎,作為全球首款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發動機,既保證動力輸出的強勁穩定,還能讓油耗更低,實現了消費者節約使用成本的同時,不犧牲駕乘體驗。

e-POWER更是東風日產獨特技術賽道的產物,號稱擁有全能產品力。與PHEV和EV相比,e-POWER有其長無其短,實際上就是無須充電的電驅技術。

原理上的巧思,決定了其在燃效和熱效率上都非常高,而且在所有工況下相差不大。這和內燃機只在理想工況下達致高點,有根本不同。

市區工況下,e-POWER一直靠電機驅動,感受更像一輛EV。電機的優勢自然是平順,不用考慮變速箱帶來的頓挫。e-POWER上搭載的逆變器能以1/10000秒的精度控制電機,抑制扭轉共振,讓加速更平順。

e-POWER的發電機效率達到90%,整個能量傳遞鏈條,沒有短板。電池不用揹負全程儲能重任,更像一個能量中轉站。這就要求放電倍數很高。

e-POWER另一個絕技在於搭載的電池,是一塊“功率型”鋰電池,擅長閃充閃放,充電倍率達到EV動力電池的15倍,根據場景放電速度也可以很快,完美貼合需求。

如今,e-POWER也在進化中。通過日產獨有的STARC技術以及餘熱回收等技術,最終能達到50%的實驗熱效率,令e-POWER車型在全生命週期碳排量能媲美EV。

而EV的痛點其實並非續航(可以依賴廣泛部署的基礎設施),首在安全。Nissan Leaf聆風累計210億公里電池0重大安全事故,懂行的人會對這一記錄肅然起敬。

而且東風日產純電產品,譬如ARIYA艾睿雅,設計上絕不保守。90度電池包、CLTC續航623公里、地板純平。

官方聲稱為電池提供9重安全防護。東風日產在電池安全上幾乎做到了極致,萬無一失。在各種高低溫、連續快充等極端工況下,都能保持最佳狀態。在防滲漏、電池管理諸多維度,東風日產純電一直保持強大的穩定性。

其電池產品通過了13項全球標準測試、23項國家標準測試、75項日產標準電池組測試。事實上,日產執行的測試標準,遠高於國標和EVS-GTR(全球技術法規工作組織)標準。


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引領者

電氣化的底層訴求也是智能化,後者是新時代最為顯著的業內牽引力量。正是這股力量,激盪了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東風日產領風氣之先,以“日產智行”為核心,從智能駕駛、智能動力、智能互聯三大技術領域全面落實智能化產品力。

如此看來,超變擎、Zero Emission純電、e-POWER都是智能動力的一部分,也是產品智能架構的一部分。而ProPILOT超智駕連續迭代和部署,從2019年的1.0時代,到今年5款車部署,再到2023年快速發展為70%的車型搭載,並持續實現更高等級的道路智能技術。

在用戶看來,東風日產並不強調智能輔助多麼強大、用了多少個傳感器,只簡單說一句“多場景L2+輔助系統,一鍵開啟”,就能明白簡單易用和功能強大並不互斥。

而人的社交生活、車聯數據的交換需求,都對智能互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東風日產作為主流合資車企中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車聯網系統的企業,已經實現將智能車聯網系統接入300萬輛汽車。這也仰賴於東風日產龐大的用戶群。

東風日產超智聯,擁有8類場景48項人機交互功能,似乎都隱藏在幕後,沒有搶鏡感。智能系統做好自己的本分,為車主分擔駕駛壓力、交互順暢、娛樂能力在線,似乎就已足夠。

2024年,東風日產將在90%以上的車型上部署超智聯繫統。以“東風日產超級App”為數據通道和用戶端,從“產品導向”轉換成“用戶導向。從簡單的用車服務,直到集成所有“車生活”(購車、用車、社區互動、出行服務、維保服務)功能,不管有多少複雜的功能,用戶體驗就是低調不搶鏡、用得簡單省心。


競爭力本源

2022年,東風日產發佈“合·聚·勢乘風行動”,旗下三品牌同時以新定位和全新的戰略方針,迎接市場挑戰。在其背後,東風日產強大的自研能力和產品綜合調校能力,成為湍急河流(市場競爭)中巋然不動的底層礁石。

“未來,東風日產將以‘多品牌,多賽道’為發展戰略,形成日產、啟辰和英菲尼迪三品牌的聚力與合力,在1500萬的用戶基盤之上,謀求企業更高質量的發展。”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高國林表示。

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高國林

電動化的出發時間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未來低碳、智能和人性化產品的願望。東風日產深厚的技術底蘊、長久堅韌的技術傳承和富有遠見的創新思維,成為新時代的“競爭力本源”。

東風日產信奉工程思路,只要是宣發的產品力,都一一落到實處,實際體驗不只限於紙面實力。這就是東風日產倡導“人·車·生活”的本意,永遠從人的體驗出發,兌現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構想,以人的需求實現程度作為校正的依據,從而實現產品研發到銷售使用反饋的生命迭代循環。

東風公司董事長竺延風承諾,讓用戶在汽車行業的新週期裡,繼續通過東風日產收穫用車的驚喜。

而日產汽車CEO內田誠表示,中國市場的增長是日產長期願景“日產雄心2030”的一個關鍵部分。東風日產在規模最大、創新最活躍、投資最廣泛、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上,與時與勢共進,並在電氣化和智能化領域擁有獨特的領先優勢。在“五化浪潮”中,東風日產一直在用戶的選擇前列,從未隨時間褪色。

2022年底的市場,迎來了自主和合資雙強時代。東風日產攜1500萬輛累計業績,以強大產品矩陣和技術陣列為競爭力核心,直面新時代的洗禮。這也是東風日產砥礪深耕、履踐致遠、從容應對時代變化的底層動力。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