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縣兩位鄉村教師歷經10年,踐行“環境育人”理念,建成——湘江邊的“巴學園”

題記

這是一所非常特別的學校:校園內隨處可見形狀各異的罈罈罐罐,廢舊的輪胎被塗抹上不同的圖案,它們被人用作花盆,栽種著五花八門的植物,溪流、水車、拱橋、瀑布、玩偶點綴其間。與世界兒童文學經典作品《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巴學園”有著神似之處——寶米小學不僅是一個有趣的存在,更是一所充滿快樂的學校。

快樂的學習環境讓寶米小學的學生們猶如一個個“小太陽”。

“老師,早上好!”

“同學們好!”

5月24日早上6點多,校長尹中華笑盈盈地打開寶米小學的校門,迎接第一位到校的學生。因為要趕集或是下地幹活,家長們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學校。7:15,幼兒園的校車經過校門口時,順路又送來4名外村的學生。每位走進校園的學生,都是一臉燦爛。

清晨,孩子們踏著朝陽走進學校。

他們很快地進入自己的教室。有的小心地吃著帶來的早餐,努力不讓殘渣、紙屑掉落地上;有的拿出語文書開始晨讀。而參加輪值的三、四、五、六年級的值日生,自覺地拿起掃把、撮箕,在校內各個角落清掃落葉。

當記者走進寶米小學採訪,初見這樣一群自律而懂禮的孩子時,十分震撼。

同樣感到震撼的,還有00後老師趙薇。趙薇是去年秋季開學時調到寶米小學工作的。她發現,這裡的學生像“小太陽”,每個都很陽光、活潑。上課時會積極發言、提問,完全沒有農家孩子的膽怯。

衡山縣永和鄉共有4所小學,寶米小學成為非常特別的存在。

坐落在湘江之畔的寶米小學。

10年前,在廣州經商多年的尹中華重返教師崗位,被指派到坐落在湘江西岸的寶米小學。這裡四面環水,是衡山縣惟一一所洲島學校。

學校條件之差,出乎他的想象。“教室、操場,到處凹凸不平,幾乎沒有一塊完整的平地。沒有宿舍,我只能住在雜物間。晚上睡覺經常看到老鼠四處亂竄,有一次還從我的身上爬過。”學校只有三名在編在崗的老師。村裡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都轉學到縣城或跟著父母外出讀書,剩下的多是留守兒童。

次年,34歲的聶洪波也隨著一紙調令來到寶米小學。從小在縣城長大的他很是震驚:“竟然還有這麼落後的學校,上下課打鈴還要靠‘敲廢鐵’?”

農村雖偏僻但並不代表落後!於是他倆向老校長建議:必須改變現狀!

聽說附近一所中學淘汰了一套損壞的校園廣播設備,他倆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主動找上門,提出“能否送給寶米”?聶洪波如願以償地把這套設備抱了回來,自己動手維修。終於,寶米小學上下課時響起了電鈴聲,並且第一次有了校園廣播。

電鈴聲聲響,開啟了寶米小學的蛻變之路!

為讓孩子們瞭解外面的世界,他倆買來路由器、網線和電腦等設備,自己動手佈設校園網絡。通過互聯網,學校聯通了更廣闊的天地。

得益於寶米洲村鄉村振興整村推進項目的成功申報,2020年寶米小學獲得一筆校園建設資金。校內地面全部硬化,有的還鋪上了彩色瀝青;學校建起了大、小兩片操場,學生有了籃球場、乒乓球檯;一次性栽下80多棵樹苗,有繼木樹、山茶花、鐵樹,學校萌發油油綠意。

掛滿枝頭的各種模型,既是裝飾品又是孩子們認識大自然的教具。

隨處可見的竹片、廢棄的農家油鹽罐,被師生們做成了花盆和風鈴。

“把一分錢當兩分錢用,儘量自己動手不請工人。”已任校長的尹中華趁著暑假,和聶洪波一起吃住在學校,加班加點修補破舊牆面、粉刷教室牆壁、維修桌椅,把老舊的木板凳打磨後再重新刷漆。

孩子們在校園內“跳房子”。

在尹中華的帶領下,全校師生一起動手,以校園為畫布,將“創意”揮灑在學校的每個角落。大家到校外倒塌的舊宅去撿廢磚,在草地鋪設青磚小徑;在雪白的牆體上描畫體育運動圖標,寫下“崇德、求真、好學、篤行”校訓;孩子們用彩漆在地上畫出“跳房子”圖案,將自制的風鈴掛滿樹枝。他認為,“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打造自己的學校,才能真正‘以校為家’”。

直到2022年,寶米小學的校園硬件建設才全部完成。

寶米小學一半是校園一半是花園。

從愛護環境入手,寶米小學每週的主題班會及日常管理,都把養成教育融入其中,倡導大家“愛環境講衛生、守紀律爭先進”。

尹中華非常注重孩子們的養成教育。

雖然學生人數少,但老師們教學一點都不馬虎。

學校目前有6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每個班除了搞好本班衛生,還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承包公共衛生,認領“責任區”,果園、菜地、花壇、小動物都由學生參與管理照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養成了不踩踏草坪、離校時收拾好勞動工具等看似不起眼卻十分受益的好習慣。

學校的一草一木都由師生共同守護。

學校還開展了學習、勞動衛生、文明紀律評比,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嶄露頭角。“字寫得好的學生,就請他寫對聯,貼在教室門口;表現優秀的,可以多上幾次手工課。”操場上有一架鞦韆,即使是課間休息或放學後,學生都不會主動上去玩耍,“因為那是給表現好的學生的一種獎勵。”尹中華說。

課堂上心無旁騖的孩子們。

寶米小學8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孤獨、自卑且敏感。成小美(化名)雖然是女生,2019年讀三年級時便在學校以打架出名。周濤(化名)因為成績差、調皮搗蛋,數次轉學後來到寶米小學。從2020年開始,成小美、周濤悄然發生著改變。他們講衛生、懂禮貌,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在孩子們眼裡,“百草園”裡有著太多的秘密等著他們去發現。

學校圖書室打開了孩子們認識世界的窗口。

“校園越乾淨,學生越愛惜,越不忍心去破壞它。”尹中華告訴記者:“在美麗、溫馨的校園環境中成長的學生,懂得熱愛美、欣賞美,會變得更加陽光自信。”他把學生行為習慣的改變,歸因於校園環境建設,是“勞動改變人”“環境陶冶人”,從而激發出學生內生動力。

潤物細無聲!孩子們的學習成績節節攀升。近三年在永和學區組織的期中、期末考試中,寶米小學都是一枝獨秀。

每到秋季入學,寶米洲村的村支書陽水平就會組織村幹部到適齡就學兒童家庭走訪,動員孩子們就近入學。“很多學生放學也不願意回家,願意在學校待著。”於是,尹中華從週一到週五都住在學校裡。每天迎接學生來校,再等待最後一名學生離校,成為鄉村“守校人”。

學校目前僅有9名教師、32名學生。但樂觀的尹中華告訴記者,眼下已有十多位家長打電話諮詢今年秋季入學事宜。“除了10多個準備一年級入學的新生,還有3個想轉回的孩子。”他希望,明後年學校的在校學生能夠達到60人。

校園裡的每一個角落都飽含著尹中華和聶洪波兩位老師的心血。

孩子們畫筆下的溫馨校園。

尹中華和同事們用10年努力,逐漸改變了大家對寶米小學的印象。如今,偏遠的鄉村小學不再落後,寶米小學獲評第三批“湖南省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

“用了10年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變化。”在尹中華、聶洪波看來,“要有效地薰陶學生,必先創造良好的環境。通過溫馨的校園環境,引導孩子主動感受學習與生活環境的美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塑造人。”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