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貓科動物的大國,共有12種貓科動物。但因為貓科生性機警且隱蔽,想見到其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太容易,可以說在野外見到貓科動物算得上是很多自然愛好者的終極夢想。
豹貓因為分佈廣泛,環境適應能力強,是中國的貓科中最容易見到的。第二梯隊可能就是高原上的貓科了,兔猻、猞猁、雪豹“三兄弟”,再加上荒漠貓。

猞猁 本文圖片都是作者沙丁魚拍攝的
高原上視野開闊,少有茂密的森林和灌叢遮擋,為尋找它們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高原上仍有很多地方保留了完整的生態系統,高原貓科的種群數量並不算低。加之近些年對高原貓科研究和關注的增多,以及一些生態旅遊路線的開發,使得普通愛好者也有望看到這些神秘的貓科動物。像青海的三江源、四川石渠,都是相對成熟的觀察區域。
今天七月我去了青海海西州的某個山谷,非常幸運的,在三天的時間裡見到了三隻兔猻、兩隻猞猁和四隻雪豹,大飽眼福。除了極好的運氣之外,好的眼神和這些年逐步習得的對野生動物的敏感度也是見到這些珍稀動物的必要條件。

觀察野生動物的人們
當然我們去的地方也屬於是成熟的觀察點,有長期持續的觀察基礎。但這裡不屬於保護區,是一位本地藏族居民以自己家和家族其他成員的牧場為中心建立的一個民間保護站。山谷的野生動物密度非常高,幾乎高原上的中大型捕食獸類這裡都有,除貓科動物外,狼、藏狐、藏棕熊等在山谷裡的三公里範圍內都有機會能見到。這個保護模式很有意思,非常值得作為一個案例來研究。
本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找到“高原三貓”的經歷和體驗。
兔猻
我們早上六點半從保護站出發,只開了半小時的車就到了兔猻出沒的區域,這裡是在公路邊上一條溪流和一條小河的交匯處,公路沒有鋪裝,但比較平坦。河灘上遍佈大個兒的石頭,我們停車點旁邊是裸露的岩石“小山丘”,肉眼可見很多縫隙和小型洞穴。除了石頭之外的部分都是高山草甸地貌。

佈滿石頭的河谷
停好車後我們聽見旱獺一直在叫,肯定是有食肉動物在附近。我們站在小山丘的頂上開始拿望遠鏡掃,腳下是一堆兔猻的糞便。掃了七八分鐘後終於看見了一隻藏狐從河灘上穿過,可藏狐都走遠了,旱獺的叫聲仍然沒有停。旁邊的藏族嚮導很確定的告訴我,兔猻肯定在下面某個角落躲著,但努力了好一會兒仍然沒有任何發現,於是我們決定上車等。

旱獺緊張地鳴叫
長期生活在公路邊的很多鳥獸其實對車相對不太敏感,在路邊以車為掩體觀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在車上我們仍然火力全開,對著視野範圍內的每一寸土地掃視。
突然我的旅伴跟我說,有個石頭好像比其他的要黑一點,可能是兔猻。很快她就確定了自己的答案,同時我也找到了目標,因為看見一個小尾巴在有節奏地晃動。一番“望遠鏡能看見但相機找不見”的焦急過後,那隻兔猻就消失在了河灘上。今天同行的還有另外兩輛車,但他們都沒看見兔猻。

藏狐張著大嘴路過
第二天一早我們又去了這裡,回想第一天的種種細節,在那隻兔猻躲起來之後我們挪動了一下車,靠得略近了些,也許是導致後來它不再出來的原因。於是這天早上我們決定停在公路的坡上,第一是視野相對高一些,第二是有足夠的安全距離留給兔猻。同時只有我們一輛車,是比較好的狀態。
我們坐在車上儘量不發出一點聲音,看著車門旁邊高原鼠兔慢慢地探出頭來開始吃草,褐翅雪雀也到旁邊的石頭跳上跳下,說明我們的“隱藏”是成功的。四十分鐘過後,我剛結束一輪望遠鏡掃視,肉眼餘光感覺到右邊有個深色的東西,轉頭一看似乎就是個石頭,趕緊拿起望遠鏡確認,隔著擋風玻璃還下著雨看過去也是模糊的一團。
但突然它就轉了個頭,我看見一張模糊的臉,心跳頓時加速,是兔猻!它蹲在一個石頭上理毛,渾身溼溼的。理完毛開始往旁邊的裸岩地帶走去,走一段又停下來回頭看兩眼,一直走到我們第一天早上發現糞便的那個位置,上了個廁所後翻過山脊不見了。

身上溼漉漉的兔猻
看著這隻兔猻行動的路線,我猜測它有可能是想從裸岩背後走到另一側的草甸覓食。於是我把車迅速挪動停到坡頂的位置,又是一輪在車上接近四十分鐘的等待後,終於看見它從裸岩背後走出來“貓貓祟祟”地伺機覓食。很幸運我們觀察了它整整一個早上,而後看見它捕獵失敗,在裸岩的洞穴裡邊進出躲雨,被突如其來的大鵟佔去山脊的最佳位置。

立在石頭上的兔猻
第三天我們在這個區域又見到了另外兩隻兔猻,其中一隻在車前,車開過時它跑開躲閃,被我裸眼掃到。我們同樣停車熄火,在路邊等待一陣後,看見兔猻從石頭堆裡走了出來。在移動的同時,還在很謹慎地觀察著周圍的環境。
找到觀察的機會後,我們也告訴了今天同行的另外兩臺車主“這裡有兔猻”。等他們移動過來並終於發現了兔猻的位置時,它已經跑到稍遠一點的地方去了,但還能看見。他們決定把車移動過去,找更近的機會拍攝。我們決定繼續在原地停著,因為我猜測他們上去之後,很可能兔猻會再跑下來。
結果正如我所猜測的那樣,第一臺車剛停好,第二臺車都還沒到位置,兔猻就已經消失了。隨後果然出現在了我們前方的石頭灘,一開始只是露了個頭觀望,後來慢慢的,身體出來了,二十來分鐘過後才慢慢地站到石頭上面。儘管兩臺車移動的動靜並不算太大,但還是能明顯的看得出來兔猻膽小機警的習性,稍有風吹草動立馬躲起來。
找找兔猻在哪裡?
兔猻活動區域並不算大,因此是這次三種貓裡邊最容易找到的。但過分機警的習性和出色的保護色,加之體型不大,是發現它們的難點。在合適的生境地裡,耐心的觀察和等待,還是有很大機會遇見它們。
歐亞猞猁
歐亞猞猁是全能型選手,分佈區遍佈歐亞大陸的北部,森林、荒漠、草原的環境都有它的身影。猞猁是我這次最想見到的貓,因為短尾巴的貓總讓我覺得更添幾分英氣,就連我們小區一隻黑色斷尾的流浪貓我都覺得帥氣十足。來山谷之前去西寧野生動物園看了猞猁,攢過貓運。這次我們見到的兩隻猞猁都是在極意外中發現,似乎是攢的貓運發揮了作用。
七月的高原中午時分太陽很烈,動物們不太活躍,我們每天中午都會返回保護站午休,一直到下午四點左右才出門。來山谷的第二天下午,我們準備出門去找雪豹。走出保護站不遠,發現一隻小狼從狼窩裡伸了個腦袋出來,我們在路邊停著觀察拍照片。也許是餓了,小狼開始在洞口狼嚎了起來。見雙親沒有回應,小狼崽竟跑出了洞去。

嚎叫的小狼
幾分鐘後,兩隻成年狼出現在了對面的山脊上。其中一隻朝著我們的方向走來,所有拿相機的人的注意力都被這隻狼吸引了過去。另一隻則是沿著山脊持續往高處走,我的旅伴不拍照,所以一直拿望遠鏡關注著這一隻。
我還在拍狼,旅伴突然說:對面那個像是隻猞猁!我趕緊轉過頭順著她指的方向去找。接著她的語速突然變快了:“猞猁!猞猁!猞猁!”這時候我也拍了照片,耳朵上面的耳簇很有辨識度,放大一看一隻猞猁旁邊還躺著一隻旱獺。這時猞猁距離我們有接近兩公里,在這個距離下用雙筒望遠鏡看上去就是一個小小的點,竟被她找了出來,可以封神。我們架上單筒望遠鏡開始觀察,那隻猞猁還大口喘著氣,看上去是剛捕獵完成。

猞猁和它的獵物看上去只是兩個小點
歇了一會兒之後,猞猁叼著旱獺朝溝裡走去,很快消失在了我們的視野裡。我們把車開到另一側接著找,如願在遠處山坡上找到了它。接著藉助面前的山坡為掩體,佝著身體慢慢靠近,最終到了近一些的位置。猞猁蹲在對面山坡上舔著爪子,動作看上去跟家貓區別不大。嚮導說旁邊的狼很有可能會過來搶食物,看見猞猁附近都沒有旱獺的屍體,我們猜測會不會已經被狼搶走了?

猞猁蹲在山坡上
足足一個多小時後,猞猁向旁邊的溝裡走去,到溝裡停了下來後蹲著左右觀望。觀望了好幾分鐘後,把頭埋了下去。仔細分辨了一下,才發現旱獺原來被它藏在了這裡。捕食不易,守食也難啊。前後經過接近兩個小時,這傢伙才終於放心的開始吃起來。

猞猁終於開始進餐
第二隻猞猁出現得就更為意外。早上十一點半我們看完兔猻返回保護站的路上,聽到河對面的旱獺叫得很厲害,比兔猻出現時叫得似乎要更強烈一些。我放慢車速,向左側窗外撇了一眼,隱約看見一個黃色的身影在小跑,迅速在腦子裡比對了狼以及藏原羚小跑的感覺,隨即脫口而出:猞猁!於是趕緊停車,拿起相機拍。它穿過花叢,甚至蹲下在一處尿了一泡尿,然後跳進河谷茂密的灌叢不見了。

貓站在花叢之中
回到保護站嚮導說他們回來的時候,也在同樣的位置聽見旱獺叫,懷疑是有猞猁,但找了好一會兒沒找到。而我們經過的時間剛剛好,攢的貓運加成實測有效。
雪豹
雪豹無疑是這次最難找到的貓,因為活動區域比較大。三天時間,我們每天都在投入時間找雪豹。雪豹的活動區域之一,距離保護站2公里左右。我們進出山谷都會經過這裡,所以每天都會花時間在這裡停留蹲守。可直到即將離開山谷的時刻才終於得以見到。

壯闊的裸岩地帶,生活著雪豹和岩羊
回憶見到雪豹的整個過程,也許第一天我們就已經與雪豹擦身而過了。我們下午兩點才到山谷,簡單吃過午飯休整了一下之後,我們就迫不及待的出門找雪豹。我們學過找雪豹的經驗是重點關注:1.岩羊的動態。2.旱獺的叫聲和方向。因為這倆都是雪豹的捕獵對象,它們給的信號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雪豹。
我們到了一片裸岩地帶後先開始找岩羊,拿雙筒望遠鏡很困難地掃視,才能掃出兩三隻岩羊,於是我們拿出單筒望遠鏡,把整片裸岩地帶一層一層地的掃過去。不得不說,在這個最典型的生境裡,岩羊的保護色是一流的。等到眼睛逐步適應了環境進入“裸岩模式”後,找到岩羊群已經變得容易很多。可岩羊群都躲在陰影裡休息,看上去很放鬆,雪豹也沒有蹤跡。第一天剛剛到,幹勁也比較足,我們就這麼一輪一輪連續拿望遠鏡掃著山坡。

山岩上躲在陰影中的岩羊
突然旱獺開始叫了,不止是一隻,整片區域的都叫了。似乎能聽出來,比起兔猻、藏狐一類的小型動物出現時,它們的叫聲要更為緊張和急促,岩羊也在躁動。我心裡非常激動,心想難道開局運氣就這麼好嗎?
但找了好半天卻是沒有發現任何捕食者的身影,當天下午旱獺叫了兩三輪,可一無所獲。一連三天,我們每天都花最多的時間,最認真地找雪豹。遇到下雨,某些區域去不了,最終無緣得見。

旱獺,你們看到了什麼?
離開山谷的當天上午,雖然我嘴上說還有最後一次機會,但心裡其實已經放棄這個目標了。起得比前幾天晚,出溝時掃山坡的時候也比較敷衍。嚮導早我們一步出門,看到他的車一如往常停在前面路邊,我們拉開距離也停在路邊開始找另一片山坡。
突然,我們前面整片區域的旱獺都開始叫了,緊張又急促,一如第一天下午那樣。然後看見嚮導已經把相機拿在了手裡,於是見到雪豹的期待又重新在心裡燃了起來。嚮導望向我們的車,單手不停的地在空中划著大回環,還一上一下地跳,我知道他肯定是見到雪豹了。
怕驚著雪豹,我不敢貿然往前,拿望遠鏡在車裡不停地在掃。手機這時候響了,是嚮導的電話:“雪豹雪豹雪豹,趕緊到我們這裡來!”饒是在十多年間不知道見了多少次雪豹的藏族人,每次見到仍然還是如此激動。
到了他們的位置後並沒有如願立馬看到雪豹。我對自己的裸眼視力還是非常有信心,特別是動態視力,只要有動物在面前移動,基本上我都能看見。可這隻雪豹就在面前百餘米遠的山坡上走動,我硬是拿望遠鏡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之前我一直以為,雪豹的毛髮在有雪的區域裡才是極佳的保護色,原來在裸岩地帶,雪豹就有登峰造極的隱身效果了。這時我才意識到,第一天下午很可能雪豹就已經在我們面前,暗中觀察了。


終於見到了雪豹!
第一隻雪豹很快翻過山坡,慢慢的走到背側找不到了。在它不見的同時,山谷傳來雪豹的叫聲,不是網絡流傳的那種帶有一絲“嬌氣”的聲音。而是符合我們對猛獸刻板印象的那種叫聲,威武又兇猛。我們猜測,是不是山谷的另一隻雪豹在驅趕這位不速之客?可惜我著急在搜尋雪豹的下落,沒顧上錄音。後來在網上找了一些視頻來看,發現那個叫聲更可能是兩隻幼豹玩耍打架的聲音。
有了前三天的經驗積累,幾分鐘過後,我找出了遠處山坡的雪豹。它伸長腳躺在山坡上,與環境融為一體,甚至在我找出它後,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答案,以為看錯了是石頭。最後拍了照片,放大後才確認下來。放大照片竟然發現,旁邊還躺了另外兩隻雪豹,是一隻母豹帶著兩隻幾近成年的幼豹。
它們躺在山谷的陰影裡,輪流吃著剛捕獲的獵物。然後與早晨的太陽來回拉扯著,太陽曬到它們,它們就站起來往陰影裡挪動一點,直到太陽將整個山谷完全照亮,它們也翻過山脊消失在了我們的視野裡。
找找雪豹在哪裡?
在一個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裡邊做自然觀察,是無與倫比的體驗。除了見到各種迷人的神奇動物,生機勃勃的萬物生靈,更能窺見令人歎為觀止的系統之美,看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自然故事在身邊發生。令人最為感動的是,這個山谷仍然有人類生活。推開門,就能看見如此之多的野生動物。躺在床上,就能聽見山谷裡的萬物之聲。與野生動物為鄰,是如此美好。願山谷生生不息!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旅遊看雪豹,你還可以讀.........
中國雪豹:何時重返“應許之地”?
貓盟加班做什麼?認出十二隻兔猻的臉
雲貓 | 雲豹 | 老虎 | 華南虎 | 華北豹 | 豹貓 | 寵物豹貓 | 荒漠貓 | 猞猁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華北豹 | 四川金錢豹 | 荒野 | 西雙版納 | 山西馬坊 | 新龍 | 貓盟 | 長耳鴞 | 黃鼠狼 | 野豬 | 豹吃牛 | 帶豹回家 | 豹吃人嗎 | 喬治·夏勒 | 個體識別 | 尋豹啟事 | 貓盟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