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濫用制裁威脅,許多西方國家的公司都在被迫去美國化。去年3月,德國、芬蘭、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奧地利等17個國家聯合簽署了一份聲明,準備在未來兩三年內投入1450億歐元,重點衝刺兩納米制成芯片,以實現在該領域的技術自主,從而擺脫美國的制裁威脅。

此前德媒也報道說,德國英飛凌公司準備在業務上展開去美國化行動,從而繼續擴大在中國的芯片市場。法國達索公司也曾公開表示,未來公司的軟件業務將逐漸去美國化,以確保可以繼續為亞洲客戶提供服務。受到美國製裁威脅後,中國大陸的芯片產業發奮自強。2021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本土的集成電路銷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同一年,中國半導體領域的企業獲得了88億美元的融資,是美國同類公司的六倍多。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最近發文指出,中國大陸有望在2025年超越臺灣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產地,美國很可能輸掉這場芯片競爭。

楊先生,近年來,美國一再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美方的這種做法到底會有怎樣的危害呢?那麼以前呢,我們認為呢,就是說可能這個中美之間啊,存在的很多矛盾,很多這個分歧,但是呢,就是說在貿易方面啊,還是這個有很大的這個合作的空間,而且美方呢,就是說,呃,也不至於把中美關係中的這個壓艙石啊,就經貿這方面呢,就是說把它徹底的這個扔掉,但現在看來就是說美方的一系列做法呢,它實際上呢,並沒有這個,呃,遵守所謂的這個市場經濟的這些原則,這些法則,這些秩序,對這個原有的這個生產鏈,供應鏈都構成這種衝擊政治的手段啊,去這個強力介入經濟,干預經濟,實際上我覺得對這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是不利的,西方陣營呢,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呢,

還是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啊,但是如果要讓自己這個經濟啊得到發展,要讓這個科技合作能夠順暢的進行呢,我想很多國家,包括這個歐美陣營內部的很多國家呢,不見得會這個接受美國現在的做法,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呢,他們並不希望像美國。這樣的一種方式,和這個其他的一些國家呢,發展經貿合作,具體的這個運作中呢,很多國家呢,也可能為了不要受到這個美國的這個呃,不理性的這個政策的這種連帶的這種影響,乾脆把這些美國啊,在其中的這樣的一些因素呢,把它這個剔除出去,所以呢,這個很多國家呢,也許就在這個科技領域的這個合作中呢,寧願這個去美國化,那麼其實最終呢,美國方面呢,也要受到這個連帶的這個損害。對此網友們怎麼看?請打在評論區,點贊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