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頂級體育賽事重返中國

文 伍裡川

5月22日,阿根廷駐華大使館在官方微博宣佈,6月15日,梅西將帶領阿根廷國家隊在北京與澳大利亞國家隊進行一場友誼賽。阿根廷國家隊在北京工人體育場的對手並非中國國家隊,這一點令很多球迷難掩失落,但跳出這個情結,球迷們還是應該感到高興:這是阿根廷國家隊時隔9年再次訪華,也是時隔3年多,再次有歐美頂級球隊來到中國炫技。

在中國大地上發出令人目眩光芒的頂級球隊、頂級賽事,不止於此。5月12日,2023年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在蘇州開幕,這標誌著單項頂級賽事時隔3年多回歸中國。

中斷3年後,ATP(職業網球聯合會)上海大師賽將於今年10月2日至15日在旗忠網球中心開賽。此外,上海賽車場近期獲得國際汽聯一級賽道認證,F1中國大獎賽於明年迴歸將是大概率事件。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也在4月宣佈,將於今年9月恢復中國賽事。

若論暌違中國最久的頂級賽事,當屬花樣滑冰。3月21日,國際滑冰聯盟(ISU)宣佈,2023年國際滑聯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將於12月7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這也是此項頂級賽事時隔13年重回中國。

越來越多的世界頂級賽事陸續重返中國,是不爭的事實。這一波熱潮,已經被體育迷“收到”。很多球迷已經在網上詢問,何時開售阿根廷國家隊與澳大利亞國家隊比賽的球票。身處職業生涯末期的一代球王,帶著阿根廷國家隊主力亮相中國,這種機會是珍貴的。而在現場歡呼,與在屏幕前吶喊的感覺大不一樣。

現場氛圍對人心的激勵,在體育世界有著特別的內涵——“巴塞爾的小球童”費德勒在現場氛圍的激勵下成長為世界巨星,而今日在國內足壇大紅大紫的武磊也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作為“球童”和梅西合過影——即便那些註定只能成為“路人甲”“路人乙”的尋常觀眾,也會帶著頂級賽事的激情記憶,在一生中不斷回味,在人群中形成一種關於體育文化的共鳴。不妨想想1977年,老球王貝利在職業生涯末期帶領美國紐約宇宙隊訪華的盛況,對中國人來說,那是一次關於足球的生動啟蒙。

這種個體的、集體的情結反映出人們對於頂級賽事的熱愛與參與的願望,這是引入頂級賽事的內在動力。

一些世界頂級賽事和我們“隔絕”,主要出於疫情原因。這種“隔絕”,對應的是複雜的感受,好在是暫時的,而且我們可以通過努力結束這種狀況,讓更多頂級體育賽事重返中國。

在世界競技體育領域,更快更好地交流成為大勢。讓更多頂級體育賽事重返中國,既是我們的強大動力,也是“世外高人”們的訴求。很多頂級體育賽事組織對在中國舉辦賽事擁有濃厚興趣。據新華社報道,奧運帆船冠軍徐莉佳5月8日在訪問瑞士洛桑時說,從她接觸的一些國際體育組織來看,他們期待在中國舉辦更多的賽事。這意味著,我們面前,有很多“一拍即合”的機會。

應該看到,我們在競技體育的叢林中披荊斬棘,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果。那些刻在競技體育頂端舞臺的中國名字,十分勵志。但不得不承認,在不少項目上我們還處於後髮狀態。引入競技體育中的“先進技術”,激發我們放飛夢想的志氣,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是為什麼我們明明沒有F1高手,甚至缺乏F1的厚重土壤,但依然要引入F1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如今看到中國首位F1車手周冠宇步入佳境時,不該忘記,上海賽車場F1賽道的功勞;而當我們如今欣賞到中國網球希望之星吳易昺的激情表演時,也別忘了,多年前,翩翩少年吳易昺便在上海大師賽上歷練過。無論是比賽的榮譽、球員的激情,還是觀眾的喜悅,最終都匯入中國體育的山河湖海,激盪出更深廣的意境。無疑,頂級賽事“中國行”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大的希望、更好的明天。

中國正在致力於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這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個層面的推動。而頂級賽事的不斷落地,是須臾不可少的“加持”。無疑,頂級賽事在一個國家的成功舉辦,不僅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形成一片體育熱土,建立起優良的體育傳統,更能向全世界展示一個國家的美好形象——從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視野所見,莫不如此。至於體育在推動經濟、民生方面的作用,更不需多言。舉辦過頂級賽事的中國城市,在城市格局、知名度、發展指數等方面拿到的“福利”一目瞭然。

回首過往,展望未來,我們需要再接再厲,把“火”燒得更旺:為體育迷帶來更多的視覺衝擊,為體育市場賦予更多的提振契機,激發更多領域的發展,全面顯現一個國家的巨大活力和開放形象。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