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萬人聚焦在貼吧,熱衷討論各種危機到來前如何應對

頂端新聞實習生 李佳子 記者 楊雪情

在百度貼吧,有40多萬人關注了生存狂這個話題,隨手點開一個帖子,常常會看到一群人熱火朝天地討論各種危機到來前,該做什麼樣的準備,瘟疫、戰爭、自然災害……這些都是他們關注的話題。

“未雨綢繆”是生存狂文化的核心,生存狂文化愛好者從鍛鍊體能做起,日常會備好大量的生活物資、學習各類急救和避險技能,甚至有人會花巨資建造地下避難所,以便在極端條件下能夠完全依靠自己生存。

雙木的物資

接觸:生存狂文化愛好者是一批熱愛生活的人

雙木接觸到“生存狂”文化是由於自己看過不少的災難電影。從那之後,他對日常生活的關注比一般人更加“杞人憂天”。“最初接觸到生存狂文化時年紀較小,看完災難片就老是想著去高緯度的地方生活,但是現在來看這樣的考慮不是很成熟,因為不好實現。”

“生存狂不僅僅是隻考慮自己的物資裝備,而是需要照顧到全家人。至於物資和技術是相輔相成的,不存在誰重要誰次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技術也是建立在物資之上的。”雙木入圈十年,通過自己對“生存狂”文化的不斷了解,他開始將這種觀念融入自己的實際生活。

在自己家裡,雙木囤了半年的糧食。除此之外,他還準備了一些國家法律範圍內允許的防禦物。“平時也會跟一些掌握專業技能的朋友多交流,比如律師、醫生,有空也會進行實戰演練。”

一諾的急救包

一諾也是一名生存狂文化愛好者,同時還是一名主持人,他的抖音賬號日常分享應急知識。和雙木不太一樣,他關注到生存狂文化是因為自己親身經歷過一些驚險時刻,“2013年4月20日,因為工作需要,我和節目組前往雅安地震災區,同時也會跟著救援隊幫助救援。那個時候還沒有對避險、急救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系統地學習,報道途中,自己走在山邊的路上差點被落石砸死。”

餘震的威脅讓一諾心有餘悸,從那時起,他就覺得自己應該去深入地學習一些內容,以備不時之需。

在剛開始做自媒體賬號時,他傾向於發佈野外求生相關的內容,後來發現這與大多數人好像離得很遠,自己所發佈的東西並不能幫助到大眾。“比如我在野外可以吃昆蟲,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這些東西。轉型應急求生科普後,關注火災、地震、洪水等人們可能會經歷到的自然災害,我所做的東西對人們來說就很有用。”

“其實生存狂文化愛好者實質上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一批人,因為生活中沒有彩排,生命只有一次。而且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時候是很快樂的。”一諾說。

雙木的物資

門檻:成為一名“生存狂”需要門檻

生存狂文化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含義在不斷地豐富。大多數人對於生存狂的瞭解可能止步於囤積物資,但是作為一名“合格”的生存狂,他們不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且還要掌握各種技能,比如烹飪食物、建造房屋、野外生存等等。

“認知和分辨能力、專業的醫療知識、掙錢能力等等這些都需要掌握,並且這些知識都是需要綜合應用的,比如買裝備和學技術都需要金錢成本,網絡上都是碎片知識,沒有系統的講解,甄別起來就很容易被誤導。”雙木除了在家裡存了足夠的物資和工具,在山上還有一座安全屋。“安全屋裡的物資以食物、電池和藥品居多,在藥品上的花費還是比較多的,每次去都會檢查下物資,有破損或者過期的會及時採購補上。”

“EDC揹包(Every day carry)是每天都需要帶的東西,比如鑰匙、手機、錢;PSK揹包(Personal survive kit)可以說是EDC的升級版,是一些可帶但不必隨身的裝備,比如手電筒、充電寶、鉗子;BOB(Bug out bag)是可以隨時拿出來撤離用的包,通常都是雙肩包的體量、BOV揹包(Bug out vehicle)就是裝載生存物資可以隨時出發的東西。”衣、食、住、行、通訊、醫療用品和工具七類物品被收納進雙木的BOB揹包裡。“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麵對的危機不同,所以網上成品的BOB揹包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作為生存狂,一諾的家裡同樣填滿了各種物資和工具,除了大量的食品和飲用水,還有儲電設備、防護用品、偵查用品、生產工具、醫療器械。“之前考了國際急救員證,一些技能需要平時不斷地練習,比如縫合。”

一諾的書房一角

生存狂文化不應該被簡單定義

“我覺得有應對危機的意識還是有意義的,一方面自己可以儘可能地從容應對危機,另一方面可以節約一定的社會資源,從而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雙木說。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能準備一些東西,都是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就算是一個小學生他只有一個揹包,擁有危機意識去準備一些東西,他也算得上是一個生存狂。”在一諾看來,生存狂文化並不應該被簡單定義,不同的人對這個文化概念的理解可能並不完全一致,在生活中能夠演繹出很多種形態。

人類在一些絕對力量面前固然是渺小的,但是人類在災難中延續生命的努力,卻是不可忽視。哪怕只有一絲希望,生命都不該被輕易放棄。“有危機意識一方面是保護自己,更多的時候要帶動身邊人,就像一個火種一樣,你可能並不是火種,但是你把火種傳承下去了。我覺得這就可以。”一諾認為,將“生存狂”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讓人們掌握技能也許是當代生存狂文化的核心,“我希望以後會有更多的生存狂在一起做這種事情。比如,開生存體驗館,讓每一個人進入到這個館中自己去操作自己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