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週刊·藝風丨電視減負:從“慢綜”到“簡劇”

孔令飛

歲末年初,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播出。該劇以雲南大理為背景,講述被城市節奏裹挾奔忙的迷惘青年到大理療傷尋求方向,遭遇回鄉創業、鄉村振興正能量以及淳樸民風治癒感染的故事。懷揣夢想和前程焦慮的一群人在田疇萬頃的雲南鄉村、在人間煙火鄉愁驕縱的大理村落實現“治癒心靈”和“鄉村振興”雙向奔赴,青春價值與時代精神交融切合。《去有風的地方》劇情舒緩簡單如洱海波瀾不興靜好清澈,曬曬太陽吹吹海風看看繁星聊聊家常,迴歸生活日常本真,隨便從哪切換進劇都剛剛好。

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電視節目和影視娛樂涉獵自然科學、人文地理、哲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已是認知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近年來,相對被“乾貨”塞得滿滿或追求觀感刺激製造懸念的“快綜藝”,以《嚮往的生活》等為代表的“慢綜藝”新模式另立山頭、異軍突起。節目放棄血脈僨張的快節奏的敘事風格,趨於生活化,模糊臺本刻意製造矛盾懸疑帶節奏和比拼較勁設置,還原直視錄製嘉賓自然、真實的面貌,近距離貼近普通大眾。嘉賓錄得輕鬆,觀眾看得舒服,尋求一種內心的寧靜與平和,打造一種與人們內心相契合的舒適感與放鬆感。

高質量的“慢綜藝”,一定是有著超強大的幕後支撐付出,大量跟拍攝影、多機位細節捕捉抓拍、海量素材剪輯。娛樂行業創新難,守住獨創性更難,容易被模仿跟風,特別是各大衛視競爭激烈,還有網絡、APP市場合縱角逐,跟風抄作業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綜藝市場從“內卷”走向“內耗”,創新性不足,節目生命週期短,粗製濫造,庸俗低下,輸出與消費都很受傷。與其在抄襲上傷腦筋,不如在創新上下功夫。唯有不斷創新,才能走出泥塘囹圄。近年來,國家連續出臺了系列管控措施,引導影視娛樂行業朝健康方面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相對當下流行的時代正劇、家庭倫理、都市言情、諜戰懸疑、仙俠古裝、歷史演義、抗戰傳奇等,以及劇情懸念重重險象環生,矛盾衝突跌宕起伏,情感糾葛蕩氣迴腸的複雜劇集,《去有風的地方》做了減法,卸下了負重,無疑是一部“簡劇”,給熒屏注入清流春水,春風柔情。

話多不靈,湯多不甜。從“快綜”到“慢綜”,從“重劇”到“簡劇”,並非取代,而是豐富互補,不僅讓觀眾擁有了更多選擇權,更是電視節目和影視娛樂不能承受之重的良好轉變。“慢綜”與“簡劇”,並非泛娛樂化,而是順應時代大勢,從觀眾立場出發,把握觀眾需求,把要傳遞的主流價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融入其中,找到電視節目和影視娛樂社會功能的黃金比例,讓觀眾舒舒服服地被潛移默化。

(一審:劉瀚潞 二審:楊丹 三審:曹輝)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