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國際焦點,毫無疑問是馬科斯的訪華之旅,作為馬科斯就菲律賓任總統後首個訪問的非東盟國家,各路西方媒體可謂是高度關注,結果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殷切期待。
就在昨天,中菲正式對外發表聯合聲明,整份聲明篇幅很長,範圍之廣,內容之豐富,涉及到基礎設施建設、經濟交流、油氣資源、科學技術創新等數十個領域。其中有項內容值得特別關注:兩國一致認為《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對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承諾將繼續全面有效完善宣言,推動按照互相商定的時間進度,早日達成有效、富有實質內容、符合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在內國際法的南海行為準則。
六年前的南海仲裁案,一直是美國攪亂南海地區局勢,在東南亞拉起反華聯盟的抓手。但在杜特爾特時期,由於菲律賓整體偏向中國,失去當事方支持的美國根本無從下手,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屆政府身上。然而,隨著中菲聯合聲明的發表,美國搞亂南海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宣告徹底覆滅了!

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
南海問題由來已久,但美國的入局也就最近十來年的事兒。時間線倒回十二年半以前,2010年7月23日,時任美國外交事務負責人的國務卿希拉里東盟論壇上高調宣稱:南海島嶼領土爭端事關美國國家利益,美國需要介入南海扮演調停人的角色。此話一出,西方世界都傻眼了。
美國人介入國際熱點事務的由頭,通常是與信仰之類有關的東西,比如民主自由人權,國家利益這個表述幾乎很少見,因為它的限制性非常強。
在西方的政治生態中,關於利益的現代化表述最早起源於16世紀的馬基雅維利時期,完善於17世紀殘酷教皇時代和三十年宗教戰爭。此後西方的政治精英階層意識到,國際關係行為必須與宗教信仰作切割,否則歐洲只會在一輪又一輪宗教戰爭中走向毀滅。
問題是如何做切割呢?
首先,不論是天主教亦或是新教,彼此應當尊重宗教或意識形態差異。
其次,所有國家應當有一套通用的利益系統指導其國際行為,而有鑑於戰爭往往是以侵略參與的一方所展開的,所以,這套通用的利益系統的中心點當屬領土主權完整。也就是說,對於西方的政治生態而言,國家利益的終極定位其實是國土安全!
儘管幾百年來國家利益伴隨著國家實力的溢出變得非常寬泛,但始終緊扣著同一條主旋律:如果國家利益受損,便會影響國家安全。如此看來,希拉里在東盟論壇上的發言很微妙地反應出美國對外戰略的轉變:華盛頓的政治精英已經把該地視為攸關其國家安全的關鍵因素。再聯繫到美國為此還專門出臺了所謂的重返亞太戰略,這更加說明南海對美國的重要程度,並不遜色於跟美元霸權緊密相連的中東。

將他國領土看作己方國家利益範圍,這毫無疑問是強盜邏輯,而支撐這套強盜邏輯運轉、推動美國對外戰略轉變的是當年發生的一件大事:全球經濟重心拉開向東移的浩蕩帷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亞洲作為世界經濟核心區已經變成了現實,而隨之一起轉移的還有國際供應鏈的核心!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美軍兵力部署的話,就會發現美國的兵力集中區是跟著國際供應鏈核心走的。冷戰期間,美歐製造的二元化構建起了資本主義集團的供應鏈主體,因此除了美國本土,歐洲是美軍兵力最多的地方。當然,這也與蘇聯的前線對峙有關。
1991年,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美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絕對全球霸權,製造業超過九成的江山更是集中在美國的勢力範圍內,第一大製造業強國是美國自己,第二大製造業和第三大製造業強國是美國的小弟日本以及德國,排名第四的是美國過命的盟友法國,排名第五的是美國一母同胞的英國。
由於美國已全盤控制住國際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這時國際供應鏈的核心不在供應鏈本身,而在維繫供應鏈運轉的底層建築,即以石油為首的能源,於是我們看到美軍大軍雲集中東,並在短短的十五年時間內先後掀起兩次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從而攫取了中東的軍事霸權以掌控全球的油源。
2008年後,全球製造業企業紛紛向中國集結,促使中國一躍成世界頭號工業大國,這不僅僅是美國一百多年來首次從神壇上跌落,也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供應鏈核心首次脫離美國的勢力範圍,所以美軍必須向東亞靠攏。

可問題的是,東亞地區這麼大,美國為啥非要跑到南海來搞事呢?
原因有三點!
從戰略力量對比來說:美國在東亞的重兵集團集中在第一島鏈中端即琉球群島一線,優勢是壓倒性的,畢竟2010年的中國,不論是海空力量抑或是陸基導彈體系都無法對其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因此美軍繼續在這個方向增加力量只是畫蛇添足,並沒有啥現實意義。
但南海就不同了,自從美軍在1991年撤出蘇比克灣空軍基地後,美國在近南海地區就沒有常態化的兵力存在,戰略力量長期空虛,在南海興風作浪能為美軍介入地區局勢並實現常態化的部署提供藉口。
從全球經濟大局來說:全球經濟重心向東亞轉移後,亞歐經濟一體化和大陸洲際內循環進一步加強,與之對應的則是以美國為首的美洲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愈發地邊緣化,這顯然是華盛頓不能接受的結果。
美國對全球經濟的控制不止是對能源和美元流通的控制,更是對國際供應鏈的控制,而這種控制體現在國際供應鏈必須在美國的勢力範圍之內,說白了,也就是在美軍絕對優勢區的範圍之內!南海是中國製造業商品輸往歐洲和非洲的橋頭堡,同時還是中東能源和澳大利亞鐵礦石輸往中國的最後一站,另一方面又毗鄰亞洲最大的製造業聚集帶珠江三角洲,控制住南海,就意味著控制住了國際供應鏈的七寸。
從地緣政治生態來說:南海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典型的兵家必爭之地,在東西方向上它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紐帶;在南北方向上,它是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和東亞製造業集群的跳板;在經濟層面上,它是西方虛擬經濟和東方實體經濟的中間樞紐;在地緣戰略上,它是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收尾端。如此重要的多層意義,使美國堅信深度介入南海爭端,有利於其將西太平洋地區的對華封鎖圈擴大到整個印太地區。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
在美國的深度推動和慫恿下,2012年4月10日,阿基諾政府一手炮製的黃巖島事件爆發,期間為堅定菲律賓搞事的決心,美國還特別強調了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的有效性,有些美國官員和媒體甚至在表述上,還把中國南海稱之為所謂的西菲律賓海!咱們不是他爹,沒理由慣著,幾十艘公務船派過去,沒多久阿基諾三世自己就認慫了。
眼瞅一計不成,美國又心生一計,讓阿基諾三世一紙訴狀把中國起訴到所謂的國際法庭。
歷經三年的謊言編造,2016年7月中旬,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菲律賓贏得了所謂的勝訴。按照美國的算盤,菲律賓勝訴後,美軍兩支航母戰鬥群將率先闖入南海,隨後越南、日本、菲律賓等多國的民船將魚貫而入,徹底坐實南海為國際公共海域的現狀。但事情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空前堅定的決心和強大的壓力下,美軍兩支航母戰鬥群連夜逃遁數千海里,直到撤出危險區域才停止狂奔。
這場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海上對峙,徹底改變了東南亞的政治生態,原本東南亞在中美之間有三派,分別是親美派的新加坡、菲律賓、越南,騎牆派的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以及跟中國十分友好的柬埔寨、老撾。
對峙後,東南亞國家清楚地意識到了兩個問題:第一、中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力量對比已經超過美國了;第二、美國維護盟友的決心和實力其實並沒有它口頭承諾的那麼堅定。於是我們看到,就在次年,中國和東盟就通過了南海行為準則的框架,新加坡的態度由親美開始言必稱東盟不能沒有中國,越南的小動作雖然不停,但大動作幾乎沒有了,至於菲律賓更是在杜特爾特上任總統後大搞特搞去美向華,南海大局定矣!

但美國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仍把搞亂南海的希望寄託在越南和菲律賓兩個曾經的出頭鳥身上。一方面,美國加大了對南海的軍事幹擾,什麼軍艦偵察機轟炸機隔三岔五就往南海里面鑽一圈,其用意除了偵察我部署和動向外,還有就是鼓動菲律賓搞事,但杜特爾特頭腦一直很清醒,根本不吃他這一套。
另一方面自己帶著韓國和日本往越南跑了一圈,又送錢又送軍備,最關鍵的是他們給越南畫了一個大大的餅:如果越南聽從他們的指揮,美日便會主導國際供應鏈向越南轉移,這不,在2020年中國遭遇疫情的時候,日本經濟產業省專門撥款兩千億日元鼓勵在華日企遷往國內或東南亞等國家。
越南也是個很會左右逢源的人精,糖衣全吃了,炮彈一個不接,轉頭就在美國副總統哈里斯訪問越南的當天,向中國喊話中越要小心挑撥離間的圖謀,拜登政府的臉都快被打腫了。
這兩年,美國本來想借菲越領導人更迭之際,發動新一輪攻勢,但無一例外都鎩羽而歸了。11月初,越南領導人訪華,中越聯合聲明發佈,強調要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1月初,菲律賓領導人訪華,中菲聯合聲明發佈,強調將繼續全面有效完善宣言。短短六十多天的時間,美國擾亂南海的兩大渠道接連被越南和菲律賓用實際行動堵死,陰謀徹底破碎了。
菲越兩國棄美而去是棄暗投明,更是歷史的必然:這不單單是因為中美戰略力量已經發生了深刻且無法逆轉的改變,還在於越南和菲律賓知道,只有中國才能實現他們的偉大騰飛:越南進出口貿易是GDP的兩倍,得益於中國常年有效的產業轉移,也得益於中國上游廠家源源不斷地供貨;菲律賓在杜特爾特時期GDP平均增速6%,遠超前十年的4.5%。

事實充分證明,美國是腐朽墮落的舊勢力,中國是朝氣蓬勃的新時代。
東南亞跟著中國攜手共進,前途光明,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