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中年,失業、衰老、疾病、房貸、撫養孩子、照顧老人、無話可說的夫妻關係,各種壓力迎面襲來,任何一件都會讓人焦慮到夜不能寐。 體制內雖好,但是我們絕大部分人並沒有佔位在體制內,什麼福利,待遇,鐵飯碗,大概率是隻能靠想象而已。現實情況是除了鐵飯碗,各行各業都開始出現找工作難的現象。35歲失業之後,除了送外賣、送快遞、跑網約車,擺路邊攤,還能做什麼工作呢?有網友表示可以靠光合作用活到退休拿退休金,其實這個想得也是比較樂觀了,拿退休金的在人口總數來看,並不多噢,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拿到退休金的,尤其是城鄉二元分化的背景下,農村老頭老太每個月也就是百來塊錢,這點錢要想生活好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2022年出生人口956萬,人口明顯下滑,人口危機到來。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口1158萬,就業壓力巨大”。現在的情況是一邊出生人口減少,後續提供勞力的能力減弱,一邊是畢業人口增加,大量三十幾,四十幾歲的失業人口要直接面對年輕人的工作競爭,一方面是找工作的時候,企業這邊說你35歲太老了,不要;一方面是要退休的時候,國家這邊說你60歲還年輕,還得繼續擼起袖子幹。
35歲工作嫌我老,60歲退休嫌我小,這是矛盾的集中體現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目前關於年齡歧視的立法和政策還不夠完善,導致在現實當中很難區分年齡歧視與不符合任職條件,監督成本比較高。尤其是公務員招聘和央企國企帶頭要求招工只要35歲以下的規定,是個很惡劣的示範。
由於政府的示範效應,在隨後的企業招聘中,也紛紛加入這一年齡要求。也許招聘部門對於35歲的年齡限制,會給出非常多的說辭和理由。但這個問題的本質在哪裡?答案是人口。
說白了就是整個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與勞動力數量不匹配導致的供需失衡。以及大量的工作崗位屬於簡單體力勞動,而對經驗積累和技術進步的要求不高,進而導致經驗豐富但工資較高的大齡員工,更容易被缺乏經驗但工資較低的年輕員工所替代。
另一方面,這其實也是我國的企業、工廠長期享受人口紅利導致的用工內卷的惡性循環。這種人口紅利正在消退,很多企業和工廠卻仍然沒有擺脫這種用工歧視的關係。因此,按照我國未來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當人口紅利不在了,企業和工廠就必須接受現實,調整他們的招聘思維,放寬招工的年齡限制。
其實站在工廠的角度來看,似乎並沒有錯,是個老闆都想要年輕力壯的,反正進廠的人都比較聽話,要上站班就能上站班,要上長白班就可以上長白班,要三班倒就能三班倒,要上夜班就能上夜班,所以儘量找年輕體力比較好的,一些工廠甚至還會說老員工都是“老油條”,愛偷懶耍滑,要是在廠裡面上班,身體出現了什麼問題,工廠還得負責。
不管怎麼樣,這樣的情況在未來只會越來越嚴重,後續只能看國家政策扶持,要麼增加勞動崗位。把經濟蛋糕做大,來解決就業問題,要麼要求工廠勞動者平均年齡線提高,必須是在立法層面強制執行,凡是有年齡等各種歧視的在稅收方面加大徵收。政策要對此先行引導,進一步明確有關年齡歧視的法律法規,禁止企業設置與崗位要求無關的年齡門檻,加強懲戒力度,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倒逼企業提升管理水平。
我沒出去過國,但是據我所知,美國,日本和歐洲很多國家並不存在年齡歧視,舉一個例子就是說中國飛往美國的航班上很多空姐都是四五十歲的,在我們這屬於吃青春飯的一個行業,他們都能做到中年青年一視同仁,窺一斑而見全豹,說明其它的行業也基本上就不存在中年人沒法找工作的種種限制了。這個不從法律層面來強制實行是很難做得到的,畢竟國外資本家也不是大善人,不會平白無故的做到這個份上。

中年人如何擺脫失業危機,目前情況下看來只能是個體經濟解決一部分;自由職業解決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自媒體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會從事這一行業;回家種地解決一部分,有飯吃餓不死就行;剩下的就可以聽從專家的建議,沒房住的可以把自己家裡多餘的房子租出去收租金,沒買車的可以把多餘的車子拿出去出租,沒飯吃的把銀行的存款拿出來投資,沒工作的就大大方方的把工作機會讓給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