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空天報國 逐夢浩瀚蒼穹

■著力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

5月10日,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託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一飛沖天,向中國空間站發出新“快遞”。數百公里外的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航天員滿懷期待迎接天舟六號的到來。

“3、2、1,點火……”記憶回到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的尾焰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上空劃破天際的那一天,隨著“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消息傳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內掌聲雷動。北航學生不僅因飛船、火箭成功發射而激動,更為北航的電磁兼容技術、航空發動機技術等多項科研成果為天舟六號、“神十五”和空間站工程“保駕護航”而自豪。

70餘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始終以服務國家為最高追求,不斷深化產教融合,著力構建具有典型行業特色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培育了25萬餘名畢業生,走出了89位兩院院士,源源不斷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堪當大任的領軍人才和卓越工程師。

構建高水平校企聯合導師隊伍,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探索不息

“聆聽老一輩航天人的心聲,我們深深感受到新時代中國航天人肩負的重任與期許。”當記者問起“航天工程實踐講堂”帶來的收穫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學生趙澤林這樣回答。課堂上,航天科技一院火箭專家、曾任長征一號火箭總體設計員的韓厚健講到自己的經歷以及回憶起錢學森老先生的時候,眼角泛起了淚花。那一刻,趙澤林真正感受到老一輩航天人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對航天報國的執著。

人工智能的核心引擎是AI計算框架,在“AI開源計算系統前沿技術”的課堂上,企業首席科學家以及一批高水平專家親自赴北航現場授課。課堂上,同學們興致高昂。“我們能夠了解AI模型背後的運行機制,提升對AI開源計算系統前沿知識的理解和技能掌握,能學到很多。”博士生李嵐皓表示,“通過實踐課程,我們能深度參與華為昇思科學計算套件開發,這讓我接觸了產業需要、確立了研究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著力打造基於共同工程創新研究項目為基礎的高水平校企融合導師隊伍,建設涵蓋各領域、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校企導師庫,設置校企主責導師和副導師,校企共同形成導師遴選、聘任等制度。一期入庫導師達到500多人,其中,正高級職稱的超過三分之二,企業導師具有高級職稱的達到四分之三,總師、副總師、技術專家、院所長、主任等超半數。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始終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勇於承擔培養國家急需工程科技領軍人才的時代重任,加快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服務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說。

步履不息,探索不止。從建校之初的“紅色航空工程師”到新世紀以來培養具有領軍領導潛質的卓越工程師,聚焦國家關鍵領域,學校全面開啟了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的系列探索。

2006年起,學校打破學科界限,先後成立“大型飛機高級人才班”“航空發動機吳大觀班”和“網絡信息安全班”,成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無人系統研究院等多個急需人才培養“特區”。其中,“大型飛機高級人才班”培養出數百名高層次人才,被譽為“大飛機專項黃埔軍校”。

立足全球視野,學校還建立起超常規人才培養“特區”,2005年成立中法工程師學院,實施本碩貫通、通專融合、國際雙學位、國內外雙導師培養模式,培養具有科學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術方法的國際化工程師。

邁入新時代,2021年,學校成立未來空天技術學院,實施本博貫通、學研一體、理工雙學位、校企雙導師培養模式。2022年,學校入選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聯合領軍企業成立了卓越工程師產教聯合培養研究中心,成功舉辦首屆卓越工程師培養高峰論壇,不斷探索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北航範式”。

講好產教融合實踐課程,築牢卓越工程師培養之基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單元,也是產教融合實踐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課程合作是產教融合最為傳統、最為有效的合作形式。為了全方位深層次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北航在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課程中下足了功夫。

“對於實際飛行和彈道方案的偏差,你們考慮過不同季節風場的影響嗎?”由北航宇航學院牽頭開展的學生大型綜合項目“北航四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項目中,評審專家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北航四號”飛控系統學生負責人趙鳴飛。

“航天工程實踐講堂”上,航天一院研究員李炳蔚結合研製經驗講授飛行器力學環境設計的一節課啟發了趙鳴飛,“飛行器在進行風場設計時需要考慮綜合矢量風剖面”。那風場數據的不準確是否就是數據偏差的來源呢?這個小知識點醒了趙鳴飛,讓他解決了腦海中久久迴盪的難題,也促成了“北航四號”在我國西北某地一飛沖天。

2021年,學校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大力開設校企聯合課程或實踐課程,探索具有北航特色的高層次行業人才培養課程模式。通過變革工程人才培養理念,探索以實踐教學改革驅動理論教學創新的路徑,再建一批產教融合實踐課程。

“課程組織的中華航天博物館實地參觀、火箭發動機熱試車觀摩以及到運載火箭、衛星、飛船等總裝車間現場教學及實習實踐,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立體的航天專業知識,也為我們提供了課程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鍛鍊機會。”“北航亞太一號”推進分系統學生負責人吳坤隆說。

對於“航天工程實踐講堂”的課程教學方式,親身參與2022年新學期課程策劃與授課的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原副主任江帆有自己的看法:“課程通過與航天企業、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授課方式從校內教師到企業專家的轉變以及傳統課堂教學向現場教學的轉變,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航天實踐素養與能力,讓他們將學校裡學到的理論知識更快地通過實習、實踐轉化成能力,投身到航天工程一線。”

自2012年開始,北航還打造了研究生實踐講堂,在全校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中引入國內外著名企業及行業院所的優質課程資源,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參與課程建設並主講或參與講授課程。校企雙方共同探討優化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共同參與教學計劃制定,從而實現專業理論知識更新與產業市場前沿動態的有效對接,促進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吸引了包括中航工業、航天科技、大唐電信、空客、歌爾等30餘家企業參與授課。

塑造“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打通卓越工程師培養“最後一公里”

卓越工程師培養如何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連通企業與高校的“最後一公里”?

“校企導師的聯合指導讓我受益匪淺!我運用生產設備開展工藝優化和電路設計工作,提升了產品性能。”殷加亮是北航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首批工程博士,他依託學院平臺赴集成電路企業實習實踐。“我意識到,要想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僅靠書本知識是不夠的。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學以致用。”殷加亮說。

瞄準企業“真問題”,開展“真研究”。北航建立起集基地、項目、實驗室於一體的培養模式,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建立產教融合培養基地;以聯合實驗室為載體,大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以重大項目為紐帶,凝聚協同育人合力。

近年來,北航與航空航天領域領軍企業和信息領域龍頭企業開展全面合作,先後建成實踐基地249個,其中3個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6個工信部校企協同育人示範基地。

北航學生劉陽在參觀基地後表示:“實習生活很充實,導師很親切,秉承著北航精神,我學到了大量前沿技術,樹立了職業目標。”

2021年,北航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成立集成電路和電磁安全聯合實驗室。2022年,學校建成集成電路工程師技術中心,著力提升工程類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

華為昇思首席架構師金雪峰一直全力支持雙方科研合作。他感慨地說,北航有紮實的人才教育和肥沃的研究土壤,而企業有迫切的真實需求和前沿的產業技術,通過聯合實驗室、實踐課堂等一系列舉措,能夠碰撞出更多火花。

為了培養航空發動機相關多學科交叉卓越工程師,2018年,北航與中國航發集團聯合成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雙方制定“2+2(企業培養)+1”接力培養方案共享資源,學生直接參與多個國家重大研究項目。通過一學期的實踐,北航碩士生高崇涵受益匪淺:“受益於本科航空通識類課程的基礎,在流體項目中我能有效進行團隊協作,拓寬了計算機專業視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雲鵬表示,學校積極推動構建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產教聯盟,不斷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和組織機制,持續探索新時代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之路。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7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欣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