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先商時期的一樁疑案。
所謂“先商時期”指的是商始祖契至商湯的這段歷史,喜好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段時期的歷史目前尚難於考證,
不過《山海經》卻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大體是說:
商先公王亥曾趕著牛群到了一個叫“有易氏”的部落,結果被該部落首領綿臣殺害,牛群也被掠奪,後來王亥之子上甲微聯合河伯之師攻打有易氏,殺掉綿臣,報了殺父之仇.......
事情的經過記載得就這麼簡單,看起來只是殷人歷史上一件悲慘的事、一場意外而已,
不過屈原卻在他那篇號稱“最為奇特”的作品《天問》中,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來尋求真相,還補充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本著一顆愛扒歷史八卦的心,仔細閱讀了屈老夫子的名作,又翻閱了古今各路大神對此案的見解,
感嘆一下,難怪屈老夫子死死揪著這件事不放,
王亥之死,看似是一場意外事件,背後卻或許藏著一個陰謀.......
“王亥之死”
王亥,是先商時期第七代商王。
歷史上廣泛流傳著“王亥服牛”的故事,即是說王亥曾將牛訓練成勞作工具提高了生產力,在殷商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做出過很大貢獻,

甲骨中有關向王亥祭祀的卜辭也非常多,且祭祀儀式十分隆重,
如:“貞燎於王亥”、“貞酹王亥”、“貞禘於王亥”、“五十牛於王亥”、“王亥祟(保佑)我”等等,
可見他在殷民心中的地位十分崇高。
至於王亥的事蹟,由於史料缺失,見於傳世典籍的卻不多,
不過他命喪有易的故事,卻有著不少蛛絲馬跡可尋:

以上史料講述的就是王亥與有易氏這場恩怨的過程,不過這裡面有需要說明的很多細節。
1.第一條“有困民國......有易潛出.....名曰搖民”這句,白話文大意是說:
有個國家叫困民國,那裡的人姓勾,以黃米為食物。有個人叫王亥,他用兩手抓著一隻鳥,正在吃鳥的頭。王亥把一群肥牛寄養在有易族人、水神河伯那裡。有易族人把王亥殺死,佔有了那群肥牛。河伯哀念有易族人,便幫助他們偷偷地逃出來,在野獸出沒的地方建立國家,他們自此開始吃野獸肉,這個國家叫搖民國。另一種說法認為帝舜生了戲,戲的後代就是搖民。
——這裡顯然有邏輯不相通的地方,實際上這是郭璞注引《竹書》所說的:上甲微聯合河伯伐有易後,河伯不欲有易絕祀,遂暗中放走了其族人,殘餘的有易人逃到野獸出沒的地方建立了困民國,應當也叫搖民國。
2.第二條“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之”中,“賓”是何意?
——有人說,“賓”是作客之意;也有人說,或為王亥與有易女子有對偶婚形態,需要去女方家居住勞作“從婦居”(《儀禮·士昏禮》中鄭注“賓”為“婿”意)。
3.第四條說“殷侯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這裡指出王亥之死或與“淫”有關,但是“淫”為何意?
——不少人認為是“淫亂”的意思,這個說法我認為太過武斷,此字亦有“放縱”、“貪慾”、“沉浸”、“僭越”、“侵犯”、“過失”的引申含義。

4.第六條所謂“王子夜之屍”,據袁珂《校注》雲,東瀛小川琢治《穆天子傳地名考》謂‘夜’即‘亥’之形訛,即“王子夜”就是“王子亥”。
——記錄的應當是王亥慘遭殺戮以後的景象:頭部被從鼻子以下橫砍成兩半,首、齒分離;兩手、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即死後被有易殘忍地分屍了。
5.第七、八兩條都是《周易》的卦爻辭,從前人都不清楚,自卜辭大量被發現,經王國維仔細研究,才從若干古書結合卜辭鉤稽出來,“王子亥僕牛”的故事當是周克商以前早就流傳了。
——按這個思路,是說‘旅人’王亥在有易畜牧牛羊,‘先笑’我的理解是指王亥起初在有易看到鳥巢失火被燒掉(或指當地人蠢笨)嘲笑不止(王亥高傲自大),先後經歷‘喪羊’、‘喪牛’後就笑不出來了,喪羊沒什麼大損失,直到喪牛時才碰著危險。
從以上記載還原此案是:王亥在有易氏牧牛羊,起初過了一段愜意的日子,後因“淫”而被有易部落首領殘酷處死,王亥的牛也被有易搶奪,再後來其子上甲微聯合河伯殺綿臣報了仇,河伯暗中放走了其族人........
然而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頗令人質疑的是,既然王亥已死,有易“放”的又是誰呢?
顯然,這背後還隱藏著很多細節,以上古籍並沒記載,
好在,屈老夫子注意到了這個關鍵問題,遂發出一連串的“靈魂拷問”,還推出了一個“嫌疑人”。
一場陰謀,疑兇浮出水面!
屈原在《天問》中提出質疑說:

先大概梳理一下屈老夫子的意思:
1.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
——王亥(該即亥)繼承其父季(即第六代商王冥)之德,受到其父褒獎,為何會“賓”於有易(“弊於有扈”即“賓於有易”)在此放牧牛羊?
2.幹協時舞,何以懷之?
——幹舞是古代一種顯示武力的舞蹈,“幹協時舞”指王亥和部下一起持幹而舞,以示武力雄壯。有時候也暗指興兵征伐,殷商民眾都臣服於王亥。
3.平脅曼膚,何以肥之?
——這裡指王亥所放牧的牛羊肥碩健壯,故問“何以肥之”,當是誇讚王亥會養牛羊之意。
4.有扈牧豎,云何而逢?
——有扈即有易,牧豎即牧奴,逢即遭遇,這裡是說怎麼會遇到有易氏的牧奴?從這一點來看,與《山海經》中“王亥託於有易、河伯牧牛”相互照應,而商部落在當時應當要比有易氏強大得多。
5.擊床先出,其命何從?
——先,即急;出,即逃走。這是說兇器突然擊來,王亥即使想逃走,卻又如何能夠活命呢?暗指“暗箭難防”。
6.恆秉季德,焉得夫樸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
——但,即再。王恆(王亥的弟弟)也秉承其父之德,可他哪裡得到的大牛滿欄?為何經營班祿(地名,具體地點不詳),不再回來?是說王亥死後,其弟王恆繼承他的財產後遷到了班祿,不歸。
7.昏微循跡,有狄不寧。
——昏,指黃昏時期出生。上甲微能追隨先祖蹤跡,有易國就不得安寧。這裡是說上甲微追尋其父死因,有易國受到上甲微攻打。
8.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
——繁鳥,鴞,疑指貓頭鷹。據“繁鳥萃棘”成語典故記載,戰國時期晉國大夫解居父前往吳國上任的途中,路過陳國的墓門,看到一個年輕的婦人抱著幼子在路邊,想上前去調戲她,那婦人引用《詩經》的詩句:“墓門有棘,有鴞萃止”來解圍,解居父只好作罷,比喻暗中幹壞事是掩蓋不住的。
是說上甲微殺掉有易首領後又進行了殺戮,這是壞事瞞不住的,可上甲微違背(負即違背)應該停止(子通茲,停止)的道理,肆意發洩自己的憤恨,
這裡與《山海經》也有了對照,因為上甲微殺戮洩憤,看不下去的河伯暗中放走了有易族人。
9.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眩,迷惑,指有易人迷惑王恆去危害他的兄長,為何善變狡詐多端,他的後代反而盛昌?這句應當是最具爭議的,王恆作惡多端,其後代卻很昌盛,據此有人認為上甲微是王恆的兒子,不過甲骨卜辭已證實,上甲微是王亥之子而非王恆。
無論如何,屈老夫子的意思很明顯:王亥之死是一場陰謀,而且與他的弟弟王恆有關!
那麼王亥到底是因為什麼,才招致如此慘禍?
還原出此案的始末

通過以上兩段古籍史料梳理,我們大概可以還原出此案的始末。
先商時期,第六代商王冥有二子,長子為亥,次子為恆,兩兄弟都頗有才幹,
不過比起弟弟,王亥善於畜牧,他養的牛又肥又壯,深得族人擁護,
王亥繼承王位後,帶領族人來到有易族居住地附近(據世家考證在易水河畔),那裡水草肥美,他們停留了很長的時間,
還驅使當地的有易部落和河伯部落為他們放牧,礙於商部落很強大,這兩個部落被迫每日為商部落勞作,
久而久之,有易部落即羨慕又怨恨,遂有了歹意,他們先盜竊了王亥的羊放入自己的羊群中,
或許是因為羊群數量比較多,繁殖得快,王亥沒有察覺此事;
有易人見狀,就打起了牛的主意,可有易人沒有牛,倘若倒牛勢必會被發現,這樣的話就會惹怒王亥,甚至可能落下被滅亡的下場,
但是他們也想擁有那樣的牛,想改善生活像商部落一樣富足,於是他們找到了王亥的弟弟王恆。

或許是王恆對於哥哥王亥早有不滿,兄長太優秀了,使得王恆總有生活在兄長光環之下的自卑,
人一旦控制不住內心的邪念,就會不可抑制地在心裡瘋狂生長,
王恆到底還是同意了與有易合作除掉王亥,
就這樣,有易人在內奸王恆的配合下,悄悄摸進了商部落的營地,王亥沒有防備就被刺客擊傷,想要逃跑卻沒跑掉,最終慘死,
隨後奪取了王亥的牛群,並把商部落驅逐了,當然其中也包括王恆,
商部落眾人根本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有易和王恆給出的理由應當是王亥犯了不可饒恕的罪,
至於是什麼罪,我認為“淫”是觸犯神、禁忌之類的意思,未必是女色之禍,因為在當時還是母系向父系過渡的時期,還沒有什麼女子貞操觀念,
也只有這樣的理由,才不會引起商部落眾人懷疑,才沒有引起戰爭,
另外從王亥在死後還被分屍這一點來說,有很明顯地可以偽造成“神靈懲罰”的痕跡,否則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呢?
總之,這個謊言成功迷惑了商族人,他們以為王亥真得死於神靈的懲罰,並且商部落也將受到神靈責難,因此未做任何抵抗就搬離了易水河畔。

王亥死後,按商部落當時的繼承製度,是兄終弟及,由王恆來繼承王位。
不過,王恆坐上王位後,族人就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按理說牛群已被有易所得,為何王恆還有一圈欄的肥牛?這在當時可是稀罕物件,除了商部落有王亥馴養出的肥牛,其他部落可都沒有,
所以,大家都懷疑是王恆和有易合謀殺害了王亥,還分得了一部分牛。
王恆自知此事已經掩蓋不住了,他的卑劣行徑已招致族人的不滿,部落裡是呆不下去了,
就帶著自己親信的一部分族人去了一個叫“班祿”的地方,從此一去不回。
王恆離開後,商族人將王亥的兒子上甲微擁立為王,
上甲微本就對父親的死因耿耿於懷,現如今叔父已“畏罪潛逃”無處可循,只好先找有易報仇了,
於是他找到河伯借兵,也可能是迫使河伯配合出兵,之後商部落聯合河伯一起攻向了有易,
有易不敵戰敗,首領綿臣被殺,可這樣也無法平息上甲微的怒火,
也可能上甲微打定主意要佔領這個水草肥沃的地方,因此在有易大開殺戒,有易幾乎被滅國,殘餘族人為河伯所救,逃亡了,後建立了“困民國”。
不過,屈老夫子那問“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這究竟是何意?
有人認為,這是指有易的遺民逃走建立困民國,欺詐世人得以後嗣繁榮長久,
不過我覺得,或許這是指王恆遷徙到班祿後,子孫昌盛,而這個叫班祿的地方是否與“河亶甲再徵班方”中“班方”有什麼關聯呢?
遺憾的是,關於王恆下落史書上並無記載,如同蒸發了一樣,
我們知道歷史上商王朝有“九世之亂”的猜想,即商朝從仲丁之後到陽甲之間,連續九代商王內部紛爭,
可從當時商王的繼位順序來看,並未發現有什麼異常,那麼有沒有可能,是王亥的後人與王恆的後人相爭?河亶甲時期正是傳說中的“九世之亂”時期,
也就是說,王恆遷走後也發展出一個強大的商部落,與原商部落爭鋒?
而且,所謂“九世之亂”之後,盤庚帶著族人屢次遷都,還將“商”改稱為“殷”,這其中是否有什麼聯繫呢?
下一篇我們再解析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