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一張創新地圖勾畫開放合作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趙語涵

“我有一個習慣,在完成每次科研後,會向實驗室所有團隊成員致謝,有時不僅公佈他們的名字,還會拿出一張世界地圖,用大頭針標記所有人員的出生地。”5月26日上午,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在2023中關村論壇全體會議上分享了一張創新地圖的故事。

“這樣一張地圖是非常壯觀的,因為它反映出團隊成員在地理分佈上的多樣性。”阿德姆·帕塔普蒂安感嘆,“他們來自亞洲、歐洲、美洲,我們還在努力爭取更多來自非洲、南美洲的成員。”

一張創新地圖,從一個生動的小切口展現了阿德姆·帕塔普蒂安此次演講的主題——“開放合作推動生物醫學產業蓬勃發展”。這位諾獎得主主要從事感覺換能作用的研究,為由溫度、機械力或細胞體積增加激活的新離子通道和受體的識別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在論壇上進一步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與目前大多生物學研究是聚焦於人體如何傳送化學物質不同,我的實驗室是去研究人體如何傳送溫度、壓力等物理維度上的刺激,也就是去識別特殊受體是如何用於人體感知。”他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什麼樣的傳感讓人類會感到被仙人掌刺痛、能夠告訴大腦血壓在升高等等。

說回開放合作的話題。除了創新地圖展示的地域間合作,阿德姆·帕塔普蒂安認為,開放合作還體現在學術界與工業界的合作。“在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同時在學術實驗室和企業實驗室任職,這種合作對於實現項目成功是絕對必要的。”阿德姆·帕塔普蒂安表示,我們20年前的一些發現,直接有助於開發潛在藥物,一些治療慢性頭痛、咳嗽的藥物目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演講的最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用電影《黑豹》中自己喜歡的一句臺詞作為結語:“真理讓我們緊密相連,而不是讓我們分離。在危急時刻,智者搭橋,愚者築牆。”

嘉賓簡介

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分子生物學家,主要從事感覺換能作用的研究,為由溫度、機械力或細胞體積增加激活的新離子通道和受體的識別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阿德姆·帕塔普蒂安於1967年出生於黎巴嫩,1990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996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加入斯克裡普斯研究學院,目前任職神經科學系教授。並於2000年至2014年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帕塔普蒂安先生於2016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20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並在2021年與戴維·朱利葉斯(David Julius)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