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老一小 千年古村裡有“嚮往的生活”

“千年古驛·萬象福地”。在溫州市鹿城區山福鎮,有這樣一個千年古村,名叫驛頭驛陽村,位列“全國十大最美鄉村”和浙江省首批未來鄉村。近日,記者調研走訪驛頭驛陽村,探尋千年古村裡“嚮往的生活”。

驛頭驛陽村戶籍人口2281人,60歲以上老人522人、18週歲以下兒童307人,“一老一小”人口占比超過了36%。作為華僑村,僑胞們因為工作原因往往常年不能回家,家中“一老一小”的生活是身處海外的僑胞們永恆的牽掛,正因如此,聚焦“一老一小”成了驛頭驛陽村在未來鄉村打造過程中的重點。

驛頭驛陽村的中加友誼館 記者 楊爍 攝

“僑”文化扮靚幼有所教

家長不在,孩子們的生活如何保障?“村中一些家庭孩子是由老人在照顧,總會有些力不從心,大家就群策群力,給村裡老人小孩們提供服務和幫扶。”驛頭驛陽村相關負責人介紹,據悉,在村幹部的推動下,村裡成立了3支由村兩委、黨員志願者等組成的“福伯幫幫團”服務隊,對“一老一小”重點人群提供關愛幫扶服務,2022年以來,合計幫扶老人、兒童1500餘人次。

甌智僑研學服務中心 記者 楊爍 攝

為了讓家長教育不缺位,村幹部們帶頭給孩子們上免費的公益課,充當臨時“媽媽”,驛頭驛陽村婦聯主席諸林約就是課堂上的常駐老師。給孩子講解愛國主義、防範溺水、消防安全、遵紀守法等知識。“村級婦聯工作沒有朝九晚五,只要孩子需要,我都會第一時間到位。”諸林約說。

孩子們在甌智僑研學服務中心自己動手做麵點食品 記者 楊爍 攝

孩子的生活有了保障,教育就成了頭等大事。為了確保孩子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驛頭驛陽村決定引進研學機構入駐,讓孩子們能體驗多種不同的文化。手工製作、溫州非遺、和海外華裔兒童交流……孩子們在甌智僑研學服務中心開拓了視野,鍛鍊了動手能力。

數字化加碼老有所養

僑胞工作在外,對家中的情況不能實時瞭解,家中老人有需求往往不能及時解決。“我們遠在海外,家裡有點事只能麻煩村裡,尤其是吃飯問題,我們情願花點錢,就怕老人吃不好、吃得少。”僑胞程先生說。

鄰里食堂 圖片由驛頭驛陽村提供

在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後,村裡第一時間建立了鄰里食堂,食堂面向60週歲以上老人和低收入群體設了愛心價,每人每月200元。而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村兩委積極發動志願者開展接送、幫廚和送餐等志願服務,讓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優質的餐飲服務。

“我們每月15日會固定開展老人集體生日會,生日會還會拍照留念,讓老人更有歸屬感。”山福鎮黨委副書記邱曄介紹。華僑鄉賢們看到鄰里食堂有這麼好的餐飲服務,也紛紛向食堂捐款,幫老人家做壽,鄰里食堂是越辦越紅火。

在數字駕駛艙彙總的老年人健康手環記錄情況 記者 楊爍 攝

子女不在家,老人的健康問題是村裡最關心的事。但通過實踐發現,僅靠現有的志願者很難覆蓋全村的老人,有緊急的問題也難及時發現。對此,村兩委將解題思路放在了數字化賦能上。“我們給村裡213位60歲以上老人發放了智能手錶,能實時檢測老人的各項健康體徵,上報到大數據中心。尤其是老年人摔倒時,我們平臺就會收到警報,我們就會同時聯繫老人本人、子女家屬以及老人的醫生,給老人一個安全的防護網。”邱曄說。

除了健康檢測,小手錶還有大用途,針對老人出行無智能手機掃碼不便的問題,驛頭驛陽村將“安身碼”“醫護碼”等集成在智能看護手錶中,“點擊屏幕即亮碼”方便老人出行、就醫等日常需求,屬全國首創。

【記者隨筆】

“幼有所教,老有所養”,這是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在這座千年古村裡,記者看到了這個理想在逐步實現。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兩兄弟的第四世孫程澥定居於此,傳承“二程文化”。千年商港底蘊和千年文脈傳承,這個古村落正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未來鄉村的建設蒸蒸日上,也讓村子也有了更多發展的活力。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