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熊逸版第3輯》,熊逸老師教年輕人如何“拿捏”歷史

太不容易啦,熊逸老師的《資治通鑑熊逸版第3輯秦漢風雲》終於是出來啦!到現在還記得讀《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時的意猶未盡,尤其剛出的這套講述的正好是各種歷史傳說和逸聞趣事不斷的秦漢時代,真的是迫不及待要打開它啊!

熊逸老師,真名不詳,筆名不少,就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熊逸”,也是筆名之一。在得到上,大家都親切地稱呼熊逸老師為“熊大”或“熊師”,這不僅是因為熊逸老師在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成就頗豐,更是因為跟著熊逸老師讀《資治通鑑》,真的是一件既十二分享受又二十分受益的事情。

《資治通鑑熊逸版第3輯秦漢風雲》,依然延續著熊逸老師在前兩輯中的寫法:以《資治通鑑》原文為引,以強大的史料文獻為背書,以各種奇聞異事為故事藍本,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一本給讀者翻譯原文意思,一邊補充、證實和充實當時的實際情況,一邊進行著古今貫通的道理解讀。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套書的話,那就是:幫助讀者在快讀讀通《資治通鑑》原文的基礎上,再與時俱進地讀懂《資治通鑑》,進而幫助讀者做到:如何正確對待歷史,如何使用歷史文獻,以及如何做到學貫古今,古為今用。

1、如何正確對待歷史

很多年輕人不喜歡歷史,不僅僅是因為歷史與年輕人現在的生活有著絕大的時空差,更是因為年輕人有時候不知道該如何對待歷史。說歷史是過去式吧,好像又不完全是,畢竟不管是學生時代,還是從業後,老師或領導都會說“你先了解了解它的歷史再說吧”;說歷史是現代的縮影吧,總覺得說服力不夠。

但熊逸老師通過解讀《資治通鑑》讓年輕人知道:對待歷史,保持理性最重要。我們可以欣賞歷史上的某個人物,也可以批評某個人物,但是不管是欣賞還是批評,要給出歷史的理由,而不是你自己的個人理由。比如對於熟悉陳勝吳廣、劉邦呂雉,司馬遷在《史記》出於現實的需要,給出的是一種褒義的傳達;而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是一種中性的表達,而在熊逸老師的解讀筆下,則是客觀且有理有據地分析,剝去他們的“神秘外套”,還原了真實且符合時代的人物形象。

所以熊逸老師告訴年輕人:對待歷史,保持理性,該質疑的質疑,該肯定的肯定,不置可否的那就讓時間去費那心力吧。

2、如何使用歷史文獻

熊逸老師用《資治通鑑熊逸版第3輯》告訴你:需要具體事情具體對待,不是斷章取義、更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對於歷史這塊留存的史料、文獻資料等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用在不同人的手裡,用法不一樣,產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對於歷史方面文獻資料的解讀,本身就是一種“可參考、無標答”。所以熊逸老師在《資治通鑑熊逸版》解讀中,針對具體人物或具體時間找資料佐證,不放大,也不繞圈子。這樣針對性強,讀者聽著不糊塗,又津津有味。

比如,關於劉邦“赤帝之子”的傳說,先後用到的史料文獻就包括《宋書·律力》、《困學紀聞·卷十二·通鑑不書符瑞》、《墨子·號令》、《晉書·天文志》、《漢書·宣帝紀第八》和《史記正義》等十多部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史料文獻,這旁徵博引的功夫,讓年輕人真正見識到,史料該如何用,怎麼用才能發揮它們的作用。

3、如何做到古為今用

學說到底是為了用。學歷史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古為今用。這不僅是歷朝歷代明君通曉的道理,也是現代很多人喜歡歷史的原因,可以幫助我們古為今用,這一點是熊逸老師貫穿整個《資治通鑑熊逸版》的初衷之一,讓我們明白歷史能教給我們什麼:

識人用人的技巧,不管是反面教材的秦二世胡亥,還是正面案例的劉邦逆襲,熊逸老師都能給出更多細節的推敲與分析:團隊作戰要識人任用,不能專寵,更不能任人唯親;

管理者的智慧,不管是秦朝,還是漢朝,用的其實是一套管理方法,那就是——向上管理,向下負責,只是胡亥用反了,而劉邦繼承對了。

處世與處事的學問,從李斯被“扎草除根”到張良的“足不出戶養生”再到陳平的“謝病辭職”,總結起來就是:過猶不及的道理古今貫通。

所以想要“拿捏”歷史,來讀熊逸老師的《資治通鑑熊逸版》吧!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