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首個作物耐鹼性鹽的重要基因。近期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的這一重要科技成果,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它意味著,從現在起,人們將可以利用分子育種手段,顯著提高多種農作物的鹽鹼耐受性。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佈的公報顯示,我國耕地面積已達19.14億畝。而此前有數據顯示,我國的鹽鹼地規模竟與之同一量級,達到近15億畝,約佔世界總量的十分之一。
“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鹼地等後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做好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近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將鹽鹼地視作後備耕地的“頭號種子”。
我們為什麼需要更多耐鹽鹼農作物?向鹽鹼地要糧食,究竟有多難?與它“打交道”有什麼講究?近日,記者採訪了上述科研成果的發佈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旗及其團隊骨幹成員,並在東海之濱的浙江窺見了改良鹽鹼地種糧的“硬核實力”。
鹽鹼地能種什麼糧
“你看這白茫茫的一片,好像下了雪;但它不是雪地,是鹽鹼地。”在中國水稻所,記者遇見了前來講座的謝旗研究員。他從手機裡翻出了一張幾年前攝於新疆阿克蘇的照片。
原來,隨著淡水資源緊缺、化肥過量施用和氣候變化加劇,大量易溶性鹽類隨水分蒸發,在土地表層集聚。“土壤鹽漬化”趨勢令人揪心。預計2050年,世界一半可耕土地都要遭此影響。照片上那抹白,不是別的,正是結了晶的鹽。
據測算,每改良和耕種1億畝鹽鹼地,能為中國增加100億公斤以上糧棉油產出。可見,18億畝耕地的“生命紅線”之外,鹽鹼地的開發利用潛力巨大,足以成為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金鐘罩、鐵布衫”。
不過,並非所有鹽鹼地都適合種糧。鹽鹼地被分為輕、中、重度三類:含鹽量不超過3‰,PH值在7.1到8.5之間的為輕度;含鹽量超過6‰,PH值在9.5以上的為重度;中度居於兩者之間。一般,中、輕度鹽鹼地被認為具有耕種潛力。
然而,在鹽鹼地種糧食,並沒有那麼簡單。農民有句老話“鹽鹼地裡種莊稼,十年九不收”,高鹽而貧瘠的土壤往往會使農作物難以吸收水分,長得瘦小羸弱,甚至因根部中毒而死亡。
頗為矛盾的是,改良鹽鹼地的“上上策”,恰是種植農作物。
“鹽鹼地種糧,靠的是勤能補拙、持之以恆。”謝旗說,只要作物能夠在鹽鹼地上成活,通過年復一年的種植,就能有效吸收並帶走鹽分、提高地溫,促進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和有機物分解,並在表層土壤和下層土壤之間形成防滲保水的“犁底層”,阻隔鹽分隨地下水的蒸騰向上積聚。
誰能撕開一道鹽鹼地種糧的“口子”?
謝旗將目光投向了陪伴人類走過數千年文明史的古老穀類作物——高粱。
“高粱起源於西非的半乾旱地區薩赫勒,那裡降水少,土地貧瘠,土壤鹽鹼度比較高,所以,它先天就比其他作物更具耐鹽鹼的本事。”謝旗說,如今在國人眼裡,高粱只是釀造白酒的主要原料,但在世界許多幹旱和半乾旱地區,高粱仍是數億人口賴以生存的主糧作物。
“種高粱,可不止為了釀酒”
這幾日,新疆大地正火速回暖升溫。謝旗團隊成員、中科院高級工程師唐三元即刻動身前往。
唐三元在團隊中主要負責高粱新品種培育及示範推廣。這次,他帶著新育成的“中科甜438”“中科甜968”兩大甜高粱品種,來到這片位於和田與阿克蘇地區的千畝鹽鹼地,指導新一季種植。
事實上,為盤活鹽鹼地,中國科學家們大多選擇從土壤改良入手,陸續積累了八大體系的數十項實用技術,包括用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壤、滴灌水鹽調控等。多年來,謝旗團隊卻堅持把精力都花在培育更耐鹽鹼、更高效益的高粱品種上。
“種高粱,可不止為釀酒。”謝旗揭示,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升,國人食物消費結構正發生變化:近年來穀物的需求量已減少近4成,肉奶的需求量卻增加了3倍以上。利用鹽鹼地擴大高粱種植對於“端穩中國人飯碗”的意義,恰恰在於實現“肉奶自由”。
最高能在PH值為8.5的土壤中正常生長的甜高粱,正是普通粒用高粱的一個變種——它的莖葉發達,多汁味甜,營養豐富,是餵食牛羊的理想青貯飼料。食用甜高粱的牛羊生長健壯,每日增重、產奶量和肉奶中多種營養成分含量也相較吃玉米多有提升。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巴西等農業大國都將甜高粱作為優質的畜牧飼料進行利用。
“利用大片鹽鹼地推廣種植優質的甜高粱品種,能緩解我國對飼用大豆、玉米的進口依賴,提升飼用糧食的自給水平。”謝旗說,牛羊長肉產奶,人們吃肉喝奶,最終,鹽鹼地上種植的甜高粱,還是“入”了人的肚子。
“目前,我們一共育成了9個飼用甜高粱新品種,在寧夏、河北、山東、新疆、江蘇、吉林、內蒙古等地的80萬畝鹽鹼地、旱地上獲得了豐收。”唐三元透露,土地的鹽鹼化往往與荒漠化過程相伴而生,甜高粱正化身其中頑強的“生態鬥士”,在貧瘠而乾旱的環境中改善土壤,為人類社會創造糧食。
“幾個月後,它們能長得比我還高!”看著新播完的高粱鹽鹼地,他語帶驕傲。
破譯“耐鹽鹼密碼”
既然高粱可以,那麼,讓其他糧食作物也能在鹽鹼地成活,是否有可能?的確有。
通過6年的時間反覆試驗與驗證,謝旗團隊在DNA分子層面終於獲得了關鍵性發現——
他們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基因編輯等現代遺傳育種技術,聯手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8家科研單位的專家團隊協同攻關,在高粱中成功鎖定了一個調控耐鹽鹼性狀的重要基因AT1。
經過反覆試驗,聯合攻關組發現,AT1基因的耐鹽鹼功能同樣適用於其他的禾本科糧食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小麥和穀子;在水稻中,他們也發現了與AT1同源的GS3基因。
“在此之前,科學家只知道GS3基因能控制水稻種子的粒型,這一次,我們驗證了它的耐鹽鹼功能。”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菲菲全程參與了研究。
她透露,大田實驗中,一旦將AT1或GS3基因敲除,在鹽鹼地上,尤其是高PH值的蘇打鹽鹼地上,這些糧食作物的存活率均顯著提升,就連穀物的產量、全株植物的重量也能增長20%至30%。這就為更多作物的耐鹽鹼品種的改良與開發,打開了一扇“分子設計”的窗戶。攻關組曾作出假設與測算:未來,如果全球20%的鹽鹼地能種上圍繞該基因進行精準改良的耐鹽鹼作物,每年至少可為全世界增加2.5億噸的糧食產出。
《科學》審稿專家將這一發現稱為“農業生產領域的重大突破”。
“之前,學術界對於植物的耐鹽性的認識更為深入,相關研究較多,例如袁隆平院士團隊大名鼎鼎的海水稻,就是耐鹽性水稻的代表;相比之下,對植物如何耐鹼的研究成果則少之又少。”於菲菲表示,與這一科研現狀相對的情況則是,在全球鹽鹼地的類型中,富含氯化鈉和硫酸鈉、中性PH的鹽地佔40%;而富含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高PH的鹼地則佔了60%的“大頭”。
“AT1既然是一個起負調控作用的主效耐鹼基因,它的發掘在耐鹽鹼作物的科研育種中,就多了一層‘補短板’‘降盲區’的意味。”於菲菲說。
浙江海島鹽場的實踐
鹽鹼地要種糧,除了改變種子,改變土壤,有時也不失為良策。
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岱西鎮的“火箭鹽場”,千餘畝冬小麥即將成熟,海風吹過,泛起青黃的麥浪。很難想象,6年前,這兒還是寸草不生的海濱鹽鹼地。
與謝旗團隊在內陸盆地、高山窪地等缺水地區推行耐鹽鹼作物、“以種適地”的改良思路不同,這裡環境溼潤,可運用相對豐厚的淡水資源洗鹽洗鹼,“以地適種”就顯得更快速有效。
“這一帶本是個近萬畝的日曬製鹽場,底下土壤常年不見陽光,毫無通透性可言,有機質含量很低,含鹽量卻極高,超出普通耕地足足五六倍。”技術支撐方代表、浙江省農資集團項目經理馬琨回憶。
鹽既隨水來,也會隨水走。做好水的文章,昔日鹽場在馬琨團隊的手下,一步步變成了如今5200多畝可耕種的水田、旱地。
頭一年,土壤PH值超出8.5。他們與浙江農林大學合作研製了一種粉狀“土壤改良劑”,用農機打入表層土壤,酸鹼中和,增加有機質含量,再不斷灌排淡水,就像模擬洗衣機“加洗衣粉清除衣服裡的髒東西”一樣,洗去土壤鹽分。
此後兩年,在播種單季稻前,他們都會用淡水再次淋洗土壤;稻種發芽過程中,與常規耕地“保持水位不能沒過種子”的規矩不一樣,他們採取“日灌夜排”方式,白天灌水稀釋鹽分,夜裡排水讓稻種呼吸,通過高頻率排灌淡水進一步壓低鹽分。
馬琨算過一筆賬,在改良鹽鹼地種植水稻,比普通耕地高出約3成用水量。因此,鹽場周邊新修的兩個水庫,每年都會在雨季和颱風季時蓄足淡水。
從2018年的每畝不足350公斤到2022年的畝均450公斤,鹽場數千畝稻田的平均畝產年年增長。最高產的一片,畝產已達600公斤,與當地優良耕地的產量不相上下。
鹽鹼地也能種糧食?馬琨笑說,曾經,當地老百姓充滿懷疑,後來,卻爭先恐後趕來承包田塊。
事實證明,鹽鹼地經過科學的土壤改良,配合恰當的農藝優化,也能變身“千斤良田”,種好“甬優1540”“秀水14”等常規水稻品種。
有人說,鹽鹼地是大地的淚痕。擦去淚痕,昔日的“無名之輩”未來無限可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