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臨終前,一80歲老頭來到她床前,看到後:狄仁傑騙了我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八十一歲的武則天沉痾已久,在洛陽迎仙宮內養病,她已經很久沒有上朝與大臣議事了,日常都是張氏兄弟為她傳遞消息。

突然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推門而入,武則天顫抖地問:“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去了哪裡,把他們怎麼樣了?

張柬之恭謹而冷淡的回答:”臣等將兩個亂臣誅殺了。”

武則天不愧是一代女皇,一生都浸淫在朝廷,心中明白,這些大臣是來逼宮的。

年老體弱的武則天,雖是心有不甘,還是將武周政權還政於李唐王室,被迫退位。


第四天太子李顯復位,恢復了唐的國號。

纏綿病榻已久的武則天,回憶著自己的一生,恍惚間看到了一個80歲的老頭在自己床頭,這是誰啊?

女皇仔細看了下,原來是張柬之,那個帶兵逼宮的老頭,他看起來還像一個人,那個人已經離去很久了,是狄仁傑。

武則天一下明白了什麼,不禁說了一句“狄仁傑騙了我,騙得我好苦。”


武則天和狄仁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大唐第一斷案高手

狄仁傑,在我們腦子的形象,就是那個胖胖的唐朝大偵探的形象,他有著出色的斷案能力,當然這只是他能力的一部分。

狄仁傑,幷州人,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他和武則天是老鄉。他父親從小嚴格要求,給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無論是在在個人品行還是道德素養方面。

年輕時狄仁傑參加科舉入仕,在他擔任大理寺丞時,掌管刑法。到任之後處理了積壓多年案子,包括前任留下的懸案。一年內創紀錄的處理了一萬七千多樁案件,一天就得處理幾十件。

案件處理結束,沒有一個人上訴,可見他的辦事效率和能力有多強,後世稱讚他是神探也一點沒錯。

影視劇也將他的斷案傳奇一再的傳頌,大家腦海裡都是狄大偵探的形象。


當然偵破能力只是狄仁傑的一部分,他還是一個諫臣,有勇有謀正直官員。

大唐諫臣

一個大臣敢於諫言,必須是為人正直,為天下社稷著想,本人的品格也是過硬的,太宗朝的魏徵就是流傳千年的,耿直諫臣。

狄仁傑也是一個堅持自己想法的諫臣,不畏皇權,當然他不是一味的死諫,而是有勇有謀。

高宗時期,狄仁傑來到京城任職。676年,左衛大將軍權善犯了一個大錯,誤砍了太宗昭陵裡的一棵樹,這個錯可大可小,唐高宗聽說之後非常生氣,直接將權善抓進獄內,下令要將他處死。

狄仁傑卻提出了不同意見,權善的行為不至於要被處死。

高宗大怒:“權善砍了太宗昭陵的樹木,是陷我於不孝,這難道不是重罪。”


狄仁傑權解皇帝:”陛下就為了一棵樹就將一位有戰功的將軍處死,百年後,後人將怎麼評述您的行為呢?

一席話說動了唐高宗,免除了權善的死罪。

狄仁傑的這一番話,給武則天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心中對這位大臣的勇毅豎大拇指。

高宗的寵臣王立本,犯了事,朝廷官員敢怒不敢言。剛直的狄仁傑在大理寺處理案件時,發現了這個問題,就立馬向皇帝上報。

高宗要偏袒王立本,告訴狄仁傑王立本是人才,還是饒了他。


這一下激怒了狄仁傑,他回答道:“國家不至於就缺王立本一個人才吧?陛下如果要赦免他的罪過,不如將我戍邊,讓那些想忠心報國的人,看到我的下場,引以為戒”。

高宗聽了這番話臉都綠了,無言以對,最終王立本被判刑,朝中的風氣也好轉。

武則天對於這個剛直不阿的大臣,越發欣賞,誇讚他是真大丈夫也。

處事公正,忠勇正直

狄仁傑在豫州任刺史時,李唐王室越王李貞叛變。武則天派兵部侍郎張光輔前去平判,一時間豫州大亂。

張光輔卻不分青紅皂白,隨意殺害百姓,之後又以清查叛黨的理由,四處抄家,一時間豫州百姓冤獄四起。


狄仁傑看到此情景,內心非常不平靜,他下令徹查,不冤枉一個無辜者,不放過一個叛亂者,蒐集了很多證據上報給武則天,使得後面的處罰公正得當。

武則天深感狄仁傑是一個人才,這樣一個剛正、公正的官員正是自己需要的,她正在為自己以後登基儲備人才。

690年,武則天登基,她求賢若渴,需要一批有能力的官員支持自己,她將狄仁傑破格提拔。

武則天是狄仁傑的伯樂,她將一個正直有才華的官員提拔到高位,讓他發揮才華。


狄仁傑是知恩圖報的,多次給皇帝推薦有真才實學的官員,知人善任,唯才是舉,這些人才也鞏固了武周的統治

武周時期,武則天任用酷吏監視官員,狄仁傑剛直不阿,酷吏來俊臣痛恨他,汙衊其謀反,將他下獄。

在獄中狄仁傑差點被打死,他不得不承認自己謀反,為自己爭取時間,將自己的冤情寫在被子裡層讓兒子帶出去,終被送到女皇處,他免除死刑,被貶為縣令。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多次想殺了狄仁傑,都被女皇制止。

696年狄仁傑再次被起復,為魏州刺史,抗擊契丹,立下大功,次年狄仁傑再次拜相。

歸政李唐,暗潮洶湧

武則天晚年最大的問題就是立誰為太子?武家,還是李家,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她。


狄仁傑自然知道女皇的困惑,他告訴女皇,百年後祭祀,姑嫂不拜,如果是親兒子就不一樣了,最終女皇還是選擇了兒子李顯。

女皇這一選擇也表明,她要將大權還給李唐王室,狄仁傑就是那個在關鍵時刻幫女皇下決心的人,這也是後世李唐王室稱他為“中流砥柱”的原因。

狄仁傑一直是調節著李唐皇室和武周朝矛盾的中間人。

張柬之是狄仁傑重點向武則天推薦的人才,他認為張柬之是一個宰相之才。當然他推薦人才都是出於公心,並不是出於自己的私心。


張柬之是一個正統思想大臣,他始終忠於李唐,心中所想就是恢復李唐正統。狄仁傑希望自己百年之後,有這樣的大臣,始終影響著女皇,最終能讓女皇將大權歸於李唐王朝。

狄仁傑忠誠於武則天,忠誠於李唐王室的大臣,他希望國家有一個開明的君主,把國家治理好

張柬之始終忠於職守,705年正月聯合太子絞殺了二張兄弟,逼迫女皇退位。晚年張柬之進宮,女行看到他彷佛看到了那個熟悉的身影。不由的說出:“狄仁傑呢騙了我”。

女皇在去世前將太子叫來對他說:“我選你做太子,就是要在我百年後歸政於李唐,你何必這麼著急。”


705年12月,武則天在上陽宮去世一代女皇隕落。她在死後沒有給自己刻碑立傳,只留下了一塊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述。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