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溫不可怕,去貴陽吃酸喝辣

#冬日生活打卡季#


持續降低的氣溫讓人食慾漸增,對於生活在溼冷地區的貴陽人來說,酸辣熱烈的美食更是抵禦低溫不可或缺的利器。而貴陽獨特的食俗文化和山野食材,進一步增加了本地美食的吸引力。


今天,跟隨作者前往貴陽,體驗當地天馬行空的風味辣菜,歷史悠久的酸湯文化,花樣繁多的街頭小吃,開啟一場奇趣的味覺之旅。


因吃辣早,貴陽人對辣的想象天馬行空。辣椒在這裡完成了無數變身,呈現出紛繁多樣的風味。


泡椒 百搭的米飯殺手


貴陽的冬季陰雨綿綿,不利於成熟辣椒的儲存,於是貴陽人就把生長在大山裡的五彩燈籠椒用土法醃製後藏入壇中。這樣無論四季如何變化,都可以擁有提鮮下飯的辣香調味。



泡椒在當地也被稱為魚辣子。在貴陽人的餐桌上,和其他食材配合,成為泡椒鳳爪、泡椒腰花、泡椒肉絲……其中,泡椒板筋地位超然,被譽為貴陽十大名菜之一。為了吃一口正宗的味道,我們在老城區找到一家老店,這裡的泡椒板筋以豬板筋為主料,在鍋中加入寬油燒至八成熱,再加入板筋滑散,板筋變白便可出鍋。其後將輔料泡椒、薑絲和蒜苗白同法炒香,二次放入板筋,添加青蒜苗等調味。


伴著一股濃烈的辣香味,紅豔豔的燈籠泡椒酸辣爽口,裡脊板筋滑脆鮮嫩、口感糯香。這道菜中的關鍵就是泡椒,色香俱佳、耐久煮、促食慾、辣度也不高,對辣耐受度不高的人們也可嘗試。


餈粑辣椒 手舂的香濃調味


很多人吃過重慶歌樂山辣子雞,而貴陽辣子雞則完全不同,不僅充分吸收了雞肉的香味,還最大限度地釋放了餈粑辣椒的辣香,香得回味悠長,辣得酣暢淋漓。


貴陽辣子雞與其他地域辣子雞的主要區別,在於餈粑辣椒。不同類型的餈粑辣椒選材不同,其中以花溪辣椒最為香濃。這種在集貿市場上並不罕見的辣椒,狀若牛角,香氣濃郁,品相好的尾部常帶有一個勾人心魄的小彎鉤,讓人見其色狀便感辛辣。花溪辣椒的肉質肥厚且富含氨基酸,甚至被稱為“辣椒中的調味劑”。


花溪辣椒最大的特點並非在辣度,而是在綿長醇厚的回味之中。在餈粑辣椒的製作過程中,貴陽人將花溪辣椒用溫水泡發,耐心地長時間鑿打,直至辣椒外皮破裂,讓果膠充分釋放,互相粘連。比起機械製作的餈粑辣椒,手工製作的餈粑辣椒更地道,匠人每一下舂擊動作,似乎都蘊含著一種難以言述的堅持與傳承。



貴陽的酸不僅是令人著迷的舌尖享受,更是源於貴陽人與大自然的一場艱難戰鬥。古時,貴陽受限於自然條件並不出產食鹽,貴陽人發揮創造力,摸索出多種酸湯製作工藝,形成了獨有的酸食文化。


酸湯 歷史悠久的百變風味


貴陽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俗語,民間也有女子“做不來酸湯嫁不了人”的說法,足見酸在貴陽飲食中的重要地位。



酸不僅可以替代鹽,酸辣還能解決悶熱潮溼環境中食慾不振、腹瀉、痢疾等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酸湯菜系已不再是美食,而是維持生命的良藥。


貴陽酸湯的食用歷史悠久,最初的酸湯是用釀酒後的尾酒調製的,後改用熱米湯經自然發酵或其他製法。單是以做法來區分,就有素酸、淡酸、清酸、紅酸、白酸、臭酸、鹽酸等上百種酸法。具體到菜式,更有酸湯魚、酸湯絲娃娃、砂鍋酸湯飯、酸湯麻辣燙等等。這些源於大山深處、層疊複雜的酸香氣,俘獲了大山內外人們的味蕾。


酸湯魚 貴陽的酸食名片


作為苗族獨有的美食,貴陽酸湯魚自有獨到之處。當新鮮的整條鯉魚被置於盤中呈上餐桌,層疊的香氣先後而至。先是有猛烈的酸辣辛香撲面而來,再是蘊含在酸辣中的鯉魚香被鼻腔捕捉,之後湯中的中草藥和番茄香味逐漸被細分出來,讓香味多了一層內蘊。



一口魚湯下肚,我便迫不及待地夾塊魚肉放入口中,密麻不絕的酸辣口感,粗暴地佔領了我的整個口腔,瞬間掩蓋了所有其他味道,很快鯉魚的鮮香和草藥香隨後而至。如果在蘸水裡放幾片降火的薄荷葉子,狂野的辣配上入骨的酸,如同刺扎的清涼帶著酸味上演了一場蕩氣迴腸的舌尖冰火大戰。



貴陽酸湯魚的酸湯一般是用燒開的米泔水釀製而成的。用西紅柿泡製的紅酸湯醇厚鮮美,再添些黃豆芽、木姜子、小竹筍、小番茄和野蔥作輔料,酸湯魚的味道會更有特點。



起伏的山勢將貴陽“東拉西扯”,也滋養出了許多特立獨行的滋味。走在貴陽街頭,我不時會被超強的香味攻擊,往往一個簡簡單單的推車上就有美食。


絲娃娃 一口吃完十多道菜


提到貴陽小吃,繞不開耳熟能詳的絲娃娃。走街串巷,我吃到了不下3種版本的絲娃娃。駐足攤位,只見麵食師傅拿起一團麵皮,一扯、一按、一擀,隱約透明輕薄的餅皮便躍然於盤中。



正宗絲娃娃餅皮分部有細密均勻的氣孔,厚度纖薄,質地柔軟。而每家絲娃娃都有自己的特色配菜,將土豆絲、胡蘿蔔絲、青椒絲、魚腥草節等一二十個配菜細細切絲成段,一菜一碟放置排列整齊。


食客清洗雙手,從餅筐裡細細分辨麵餅邊緣,輕攏指尖夾起一張薄餅緩緩撕開並攤開於掌上,搭配喜歡的配菜包裹成上大下小的兜狀,再灌入兩勺酸湯汁水,加幾粒炸至酥脆的黃豆或脆哨就完成了。



絲娃娃的風味差異常與蘸水密切相關。傳統蘸水用香蔥、大蒜、生薑、折耳根、醬油、醋、鹽、味精、煳辣椒等調配而成,新式蘸水則是用番茄為主熬製的紅湯汁水,更受年輕人喜愛。


洋芋粑 街頭人氣明星


除了絲娃娃,貴陽的街頭小吃不勝枚舉。“豆腐圓子腸旺面,荷葉餈粑餈粑店,一品大包刷把頭,沓臊餛飩太師伴。”其中洋芋粑、戀愛豆腐果最常見,不需太複雜的食材,僅僅一塊豆腐、一顆土豆,就足夠貴陽人玩出花樣。



洋芋煮到綿軟,壓成泥捏成餅,放鐵鍋用熱油兩面一煎,撒上辣椒麵,趁熱咬一口,外層焦脆,內裡軟糯,正是一顆普普通通的洋芋在貴陽的經典解法。


豆腐小吃 來自折耳根的挑戰


豆腐圓子是最不可辜負的存在,貴陽人用自然發酵的漿水使豆腐成形,讓豆腐內疏鬆多孔,自帶一股酸香。成形後捏碎與蔥花等作料混合,團成丸子下鍋油炸,蘸著辣椒做的蘸水吃,大快朵頤,停不下來。



而另一道豆腐製成的小吃——戀愛豆腐果,是將豆腐在鐵板上烤到外皮焦脆,趁熱劃開,再往其中填入蘸水和折耳根。對於招架不住折耳根的外省人來說,這道經典的街頭小吃無異於一枚風味刺激的小型炮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