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行示範為中國式現代化探路”,深圳舉行高端學術沙龍研討發展前景

由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深圳市馬洪經濟研究發展基金會承辦的“中國式現代化與深圳的先行示範”高端學術沙龍日前在銀湖CDI大廈順利舉辦。研討會聚焦新時代深圳的發展前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圳經驗。

“深圳承擔著‘雙區’驅動、‘雙區’疊加建設的歷史使命,更應以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探路。”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範偉軍致辭時說。馬洪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則表示,高質量發展是深圳實現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科創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消費中心建設目標的關鍵。

“深港融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撐區’”

郭萬達以《推動深圳高質量發展,創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範例》為題,圍繞“為什麼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深圳如何通過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探路”兩個問題展開。

郭萬達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可以說,高質量發展與物質技術、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和平發展等的現代化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繫。”郭萬達說,高質量發展是實現深圳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科創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消費中心等五個中心建設目標的關鍵。深圳應加強與香港的合作、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建設好深圳都市圈,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引擎作用,創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範例。

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灣區組專家張克科以《把握大灣區發展新機遇——中國式現代化深圳先行示範新挑戰》為題,對中國式現代化做了解讀。

他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漸進的、逐步認識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粵港澳大灣區的價值在於參與全球國際競爭合作,深圳的改革開放是外向型的,要把握先行示範的機遇,支持香港、借力香港、學習香港、服務香港、輔助香港,深港協同融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撐區’。”張克科說。

深圳市委黨校二級巡視員、副院長,市先行示範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譚剛做題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新篇章》的演講,結合深圳正在積極推進的“四鏈協同”,分別從“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和“人才鏈”四個方面提出增強深圳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若干建議。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中心和核心引擎,深圳應加強廣深聯動、深港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平臺,強調以‘一河兩灣、三圈四帶’為骨架構建深港合作圈層聯動發展新格局,打造具有全球標杆意義的深港超級城市組合。”譚剛說。

“深圳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值得認知”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執行院長於長江以《示範和傳播——深圳現代化實踐的社會文化影響力》為題,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深圳的文化影響力展開討論。他指出,深圳並非“文化沙漠”,深圳人來自五湖四海,都是文化底蘊深厚地區,在人文思想和當代藝術等方面都有很好成就,所以才有文化產業的繁榮。

“深圳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包括城市化過程、企業家精神和社會治理方面的探索,一直通過音樂、影視、自媒體、文學、教材、培訓、課題等形式廣泛傳播,以感性方式影響了全國一兩代人。”於長江認為,深圳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除了在經濟、科技高新產業“看得見的”貢獻外,在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也有很多“看不見的”貢獻,這值得認知和思考。

互動交流環節,馬洪基金會智庫百人會副總召集人段建仁認為,深圳在行政體制上已有一些新探索。在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過程中,政府可以在社區治理方面採取更多更具體的改革,使市-區-街道-社區的行政管理具有完整性、規範性、一致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推動深圳在先行示範的探索中走在全國前列。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更應該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活動主持、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務所所長王豔梅在總結時說。

【記者】張瑋

【作者】 張瑋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