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巨頭開啟“燒錢”模式:羅氏、默沙東接連巨資入局,IBD賽道魅力何在?

近年來,在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賽道,跨國藥企巨頭們動作頻頻,而在最近,羅氏一筆71億美元的收購交易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近日,羅氏發佈公告稱,公司將支付71億美元的預付款和1.5億美元的近期里程碑付款,用以收購Roivant的子公司Telavant,包括從Roivant收購用於治療IBD的新型TL1A定向抗體(RVT-3101)的權利。羅氏將獲得RVT-3101在美國和日本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利,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病和可能的其他多種疾病。同時,羅氏還將獲得與輝瑞就下一代p40/TL1A定向雙特異性抗體開展全球合作的選擇權。

據羅氏官方介紹,此次收購的RVT-3101是一種靶向腫瘤壞死因子樣配體1A(TL1A)的全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藥物,可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在內的炎症性腸病,一項2b期研究數據顯示其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羅氏方面認為,RVT-3101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創新藥,並堅信該藥具有很大潛力。

也是看中了一款具有潛力的IBD治療藥物,今年上半年,默沙東以10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Prometheus入局IBD賽道。而在今年3月和4月,Prometheus披露了PRA023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的兩項2期臨床試驗積極數據。PRA023是一種針對腫瘤壞死因子(TNF)類配體1A(TL1A)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mAb),有望成為同類首創/最佳的藥物。

另外,賽諾菲近日也宣佈與梯瓦製藥合作,共同開發用於治療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的新型抗TL1A療法TEV'574,賽諾菲將支付5億美元預付款,以及高達10億美元的開發和里程碑付款。

在巨頭們轟轟烈烈的“燒錢”大戰中,IBD市場持續升溫。據智慧芽新藥情報局數據,目前IBD治療方向是全球的最熱門方向之一,已公佈的研發項目超過1000項,相關靶點近400個,聚焦該領域的研究機構超900家,針對IBD疾病領域的文獻超120000件。

IBD藥物市場前景可觀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高發於18-25歲。目前,中國和日韓等東亞國家,IBD的患病人數正與日俱增。預計到2025年,中國IBD患者將達到150萬人。

通常認為,IBD具有不可治癒、終身複發性進展及可致殘性等特點,患者需長期用藥和定期複診。絕大多數患者會經歷多次復發,住院時間延長、患者住院率增加、患者抗感染能力降低、手術切口癒合慢等都是因此產生的後果,給患者帶來極大的軀體痛苦和精神負擔。

其中,5-氨基水楊酸類的製劑是比較適合於輕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而對克羅恩病或者是比較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往往是需要免疫抑制劑、激素、生物製劑等方式進行治療,而相對來說,5-氨基水楊酸的藥物是最安全、副作用也最小。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必須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嚴格按照醫囑使用。

“炎症性腸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用藥,這個病不適合自我診斷,首診必須非常慎重,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診斷治療,因為一旦戴上這個疾病的帽子很多人就需要經歷長期用藥治療。”鄒多武教授說。

這也使得藥物市場需求較大。另據中金數據,炎症性腸病由於存量患者龐大和診療體系發展市場快速增長,生物製劑為患者提供長期緩解的多種治療選擇。當前全球約有600-800萬炎症性腸病患者,市場規模約184.7億美元,以歐美國家為主。中國炎症性腸病以往由於診斷率低導致市場侷限,但現在隨著診療提升,我們認為生物製劑的市場有望迅速拓展。

雖然常規療法對大部分患者初期有效,但炎症性腸病無法治癒,患者仍需要生物製劑進一步控制長期病情,且由於經典抗TNF生物製劑的緩解率和持久性侷限,其他靶點的生物製劑也在一線和後線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

中金方面進一步分析指出,繼抗TNF藥物之後已經有多款不同靶點的重磅生物製劑獲批上市,體現了炎症性腸病療法的商業化潛力。例如,武田研發的白細胞粘附分子抗體維得利珠單抗專用於炎症性腸病,自2014年FDA獲批上市以來2021年全球銷售額高達43億美元,且仍有增速。楊森的IL12/23p40抗體烏司奴單抗給藥間隔可長達三個月,由於便捷性優勢上市後放量迅速。我們預計新一代口服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烏帕替尼和S1P受體調節劑也在近期有望開啟商業化。

中國的炎症性腸病藥物多來自於跨國藥企藥物的引進,但現在也有國內藥企管線迅速跟進,有望滿足龐大患者群體的長期用藥需求。維得利珠單抗和烏司奴單抗已經納入國家醫保,迅速拓展潰瘍性腸病和克羅恩病的二線治療市場。

另外,在國內,也有藥企加速佈局IBD賽道。SIP受體調節劑依曲莫德由雲頂新耀引進國內,正在進行臨床III期試驗。國內針對IL12/23和JAK等新靶點也有多家藥企佈局。中金方面預計,隨著診療體系的提升,炎症性腸病藥物在中國市場將蘊含較大發展潛力。

西南證券發佈的一份研報數據也顯示,全球處於臨床階段的TL1A靶點藥物共5款,其中II期臨床2款,I期臨床3款。中國處於臨床階段的TL1A靶點藥物共1款,II期臨床1款。

“燒錢”背後的賽道選擇

之所以選擇IBD賽道也是由於,該賽道有“金”可挖掘。

據武田製藥2022年財報顯示,武田維多珠單抗年度銷售額為7207億日元,在其眾多產品中銷售額最高。在IBD領域,艾伯維也交出了亮眼的業績表現。艾伯維自免領域產品IL-23單抗Skyrizi(瑞莎珠單抗)在2022年以50%以上的增長率交出答卷,實現51.65美元收入。目前,Skyrizi憑藉更優的效果,已經在銀屑病市場站穩腳跟,並擴展至克羅恩病(CD)及潰瘍性結腸炎(UC)。艾伯維預計到2027年,這款產品銷售峰值將超過Humira的峰值收入(210億美元)。

如此可見,IBD賽道市場前景可觀,而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選對佈局賽道也成為一大關鍵。

目前,聚焦核心治療領域進一步加大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已經成為大型跨國企業的重要佈局策略。

“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2021年發佈的《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已經說得明明白白了。要去加強致病機制研究,要去解決藥物作用得精準性,要關注患者治療需求的動態變化等,而不是把眼光侷限在什麼靶點最熱門,最容易講故事,切勿捨本求末。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抗腫瘤藥物,所有的藥物研發都值得借鑑。”上述券商分析師說,很多企業估值難以為繼、IPO進程受阻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創新能力不足,表現為靶點扎堆、對我國臨床需求定位不清晰,大部分所謂創新藥管線只能做me-better,甚至me-too,缺少真正的首創藥物和同類最優。而如果能夠像跨國巨頭一樣,瞄準真正具有“臨床價值”的賽道永遠是主旋律。

至於,除了IBD之外,還有哪些賽道可供選擇,上述券商分析師認為,主要有三大領域,具體而言:

一是腫瘤。中國是腫瘤發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大國,且每年新發癌症患者人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上升。過去5到6年間國內熱門靶點也主要集中在腫瘤領域,生物藥和化藥臨床試驗適應症都以抗腫瘤為主,細胞和基因療法等新一代生物療法數量攀升。細胞療法領域,通用型細胞以及適應症拓展有可能迎來高質量發展,而免疫療法等新型療法逐漸把惡性腫瘤變成慢性病管理,也值得關注。

二是,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人口多,且在早期缺乏特異性,因此相對難以診斷。自身免疫治療在全球範圍內市場規模巨大,有眾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目前我國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仍然以小分子藥為主。有些疾病長期缺乏有效安全的藥物,往往用激素來緩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製劑通過調節免疫平衡,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有望給患者帶來新型治療手段,成為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的熱門治療方法,正在獲得市場關注。

三是,罕見疾病。針對罕見病群體在診療、用藥可及和可支付上的難題,國家相繼推出多項政策, 加快罕見病藥物的註冊審評審批,支持罕見病藥物研發, 鼓勵罕見病藥物的引進、研發和生產。去年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提出罕見病新藥可享7年市場獨佔期。在支付端,國家對罕見病用藥開通單獨申報渠道,支持其優先進入醫保藥品目錄。罕見病藥物的競爭力在於成本,需要企業從成本和毛利率倒推過來看適合做什麼產品。如果能從罕見病入手,繼而拓展到大病種、大適應症,這樣的藥物或療法將非常有前景。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