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傳習錄(九十)

第11章 聖人之志

【原典】


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顧而言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對曰:“珙亦願立志。”

先生曰:“難說不立,未是必為聖人之志耳。”

對曰:“願立必為聖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聖人之志,良知上更無不盡。良知上留得些子別唸掛帶,便非必為聖人之志矣。”

洪初聞時,心若未服,聽說到不覺悚汗。

【譯文】

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王汝中、錢德洪陪先生坐著。先生環顧大家說:“大家的學問長進不大,主要是由於沒有立志。”

李侯璧站起來說:“我也願意立志。”

先生說:“不能說你沒立志,但你立的還不是一定要成為聖人的志。”

李侯璧回答說:“我願意立一定要成為聖人的志。”

先生說:“你真有做聖人的志向,良知就需純潔明亮。如果良知上還留有別的牽掛,就不是成為聖人的志向。”

錢德洪以前聽先生說立聖人之志時,心裡還不太服氣,此時親耳聽到不覺悚然汗下。

【解讀】

王陽明對弟子立志的要求非常嚴厲,在他那裡,立志就是立為聖人之志。若弟子隨便說些立志的話,陽明是會嚴厲責備的。在陽明門下之弟子,老實用功即可,不必逞嘴上之快,陽明對弟子們的心性修為清清楚楚,稍有言過其實,陽明就不客氣地予以糾正。

第12章 與物無對

【原典】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譯文】

先生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所有一切都由它產生,任何事物都不可與它相比。人如果使內心的良知歸復完全,無一絲缺陷,自然就會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還有什麼比這更快樂的?”

【解讀】

“與物無對”的境界,是王陽明誠意論的最高追求和最終體現。在這個既是整體性的,又是創造產生性的樂境界中,既不是抽象普遍的“理”,也不是具體個別的“情”得到確認或擴張,而是包含、融合了理和情的天地生意被體認,被展現。把個體自我的心意提升、匯於無限的天地生意,是實現“樂”的關鍵。

第13章 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原典】


一友靜坐有見,馳問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於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久之,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或務為玄解妙覺,動人聽聞。故邇來只說‘致良知’。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鍊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經摺肱,方能察人病理。”

【譯文】

有位朋友在靜坐中有所領悟,於是跑去與先生探討。

先生說:“以前我在滁州住時,見各位學生十分重視在知識見聞上辯論,嘴裡說的耳朵裡聽的都不一樣,不容易獲得真知,因此就教他們靜坐。過一段時間再檢查他們的進境,還是很有些時效的。但時間一久,逐漸產生了喜靜厭動、陷入枯槁的毛病。有的人專注於玄妙的解釋和感覺,藉以聳人聽聞。因此,我近來只是說‘致良知’而不再提靜坐冥想。理解了良知,任你去靜處體悟、去事上磨鍊都可以。良知的本體是無動無靜的,這正是學問的關鍵。針對這個問題,從在滁州時到現在,我也反覆比較對照琢磨了多少次了,發覺只有‘致良知’這三個字沒有問題。這如同醫生需要經過長期磨鍊,方能瞭解人的病理。”

【解讀】

王陽明早期曾以靜坐教人收斂心神、以輔德行,但靜坐久了,一般學子便易於流入談玄說虛的神秘經驗中,或是喜靜厭動不務社會服務事業的缺點中。因此陽明中年以後對靜坐活動便不再重視,而是直接提致良知的心理修養功夫。

第14章 內外兩忘

【原典】

一友問功夫:“欲得此知時時接續,一切應感處反覺照管不及,若去事上週旋,又覺不見了。如何則可。”

先生曰:“此只認良知未真,尚有內外之間。我這裡功夫,不由人急心,認得良知頭腦是當,去樸實用功,自會透徹。到此便是內外兩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這個真機,如何得他充實光輝?若能透得時,不由你聰明知解接得來。須胸中渣滓渾化,不使有毫髮沾帶,始得。”

【譯文】

有位學友問功夫:“做功夫時我想讓這良知能時時接續而不間斷,而在應付事物時則感到照管不過來,如果周旋於事又感覺良知不見了,到底該怎麼辦呢?”

先生說:“這只是對良知的領悟還不夠真切,所以才有內外不一致的感覺。我這個致良知的功夫不能急於求成。如果能掌握良知的主宰處,並切實地用功,自然會體悟透徹。到時就能內外交融、物我兩忘,又怎麼會有心、事不合一呢?”

先生又說:“不能在功夫上透悟良知的真機,心怎麼會持續充滿光輝呢?如果想透悟,不能僅依靠你的聰明智慧去理解,這需要心中渣滓渾化,沒有絲毫黏連阻滯才行。”

【解讀】

在王陽明看來,只有通過致良知的功夫,才能逐漸達到內外兩忘的境界,從而達到我與萬物為一體的精神境界。因此,王陽明主張要淨化主體心胸,使之超越私慾心智的束縛。

赞助: 代写essay 网课代上